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汲取了諸如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體性教育的理念,個性發展理念等。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學教師,關鍵在于教師的觀念能否真正轉變。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新課程的教學觀,才能使中學數學課程改革能夠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能夠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新課程改革中的師生關系及教師的作用
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尋找當前問題與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營造—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為學生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答案展開討論。要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及時揭示那些出現在學生中的新穎的、有意義的交流實例。
二、中學數學教師應做的角色轉變的準備
首先,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從課程改革來看,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數學文化課的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中學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了解數學在其他相關學科的應用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
三、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也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教學不僅是為了掌握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經歷求知的過程。教學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現存的知識結論,最重要的目的是將學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所以新課程特別強調過程教學,讓學生參與并體驗。
所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維過程。教師要想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問題解決的思路探索過程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從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思路探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