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教育和教學方法在小學的數學教育領域應運而生,一時間成為了教師學習和研究的靜門。本文主要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欲望;激發研究武的探索活動;提供應用性的實踐平臺等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教學的實踐中不斷嘗試和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現將它寫下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小學 數學 研究性學習 教學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構建“研究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優化教學過程。研究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個基本程序:
1.創設隋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欲望。
A.導人
B.創設情景
c.激發需要
2.激發研究式的探索活動。
A.猜想
B.獨立探索
C.合作交流
3.提供應用性的實踐平臺
A,模仿
B,應用練習
C,解決問題
這三個基本程序可以說是線形的結構,是可以變化的一個框架。也就是說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歷從生活問題數學化到數學問題生活化的過程。但這三個基本程序的每個環節卻不是線狀的,而是塊狀的結構,可以根據各種教學內容的需要,做適當的調整。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倍芯啃缘慕虒W課堂要求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對于研究性的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情景的創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通過生動有趣的比賽活動進行創設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正道出了教學中激發興趣的重要性。因此,從教學過程看,教師通過創設比賽活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愛學、樂學,讓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
2.通過司空見慣的生活事例進行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各種情景,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愿望。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見度越高,激活思維的程度就越好。如在《圓柱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材對于“圓柱的高”這個知識點的闡述只有“圓柱的高是指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的距離”。短短一句話,我們認為,“圓柱的高”的定義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硬生生的表述上,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做適當的整合從而加深他們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圓柱的高除了有“高”這個概念,還可以有其他的表述:圓柱形井的高也可以叫“深”;圓柱形硬幣的高也叫“厚”;圓柱形鉛筆的高也叫“長”等等。
二、激發研究式的探索活動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边@是《標準》提出的一個嶄新的教學觀。這使我們認識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或講解者,而是一個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能與學生平等相處的合作者,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是積極主動的,或獨立,或小組合作經歷著新知識的生成、發展,使得教學相長,達到師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例如,在去年的新教師見面課上,我在教學《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時,我以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為教學基礎,要求學生根據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猜想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想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欲望。而這時學生就會想方設法進行探索研究,真正體驗到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最后,再組織學生匯報各自探索的結果,逐漸導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又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可以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教學探索的基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想辦法驗證它。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不僅記住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還能清楚地說明為什么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要除以2的原因。
三、提供應用性的實踐平臺
《新課程標準》中安排了四個學習領域,而“實踐與綜合應用”就成了這四個領域的重中之重,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也就體現在這里。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那么如何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從數學角度描述客觀事物與現象,加深對數學應用的理解和體會。當然,培養學生應用意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應用的實踐平臺,努力發掘有架子的專題活動、實習工作,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過模擬現實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后,可以要求學生去利用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去測量樹干、旗桿等物體的直徑;又如,在學習《比例尺》后,教師讓學生畫出教室、學?;蜃约悍块g的平面圖。再如,學習了《目測與步測》后,可以要求學生去測量自己的步長,再利用步長去測量某些距離。義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的‘盯分數,然后再出示一組生活中搜集到的百分數,“啤酒”“汾酒”“米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容易醉,為什么?你認為什么酒好?”為題,引導學生探究這些百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不僅認識到“酒精度實際上就是指酒精含量與酒的總量的百分比,而且經歷了百分數的產生、建模到應用的全過程;不僅體驗到百分數的應用價值,而且體現了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既復習鞏固了數學知識,又開發了智力,加強了智能訓練。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能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從而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同時,生活事例還要體現“問題解決”的過程。如果僅僅以生活情景引入課題,舉完例子就算了事,并不能有效地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用“問題”將數學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可有效訓練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如可以利用“面積計算”的知識來規劃住房的廳室分割,并考慮合理、使用的問題;學了“利息”后,讓學生思考“現金存長期好還是連本帶息每年存比較好”,或者設計一個投資方案。諸如此類,以生活為內容,以“問題”為中心,以“方法”為中介、,以“答案”為結果的教學理念,才能培養學生“數學的思考”“數學的觀察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當然,教學模式只是為教學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提示了一條思路,對有效的教學模式要從整體上把握,要根據教學規律,對不同的課型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