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一個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和諧社會應是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民主法制首先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這就意味著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獨立人格和民主權利,尊重并維護公眾的社會知情權、參與權、意志表達權和民主監督權;二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社會公平與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永恒話題。我們講公平正義,就是要針對當前多元交織、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妥善處理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三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誠信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現代社會的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廈的重要支柱。強調誠信友愛就是要求全社會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四是和諧社會應是一_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活力是社會前進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強化創新意識,發展先進生產力,推進市場化改革,都是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條件支撐。要使社會充分釋放活力,必須強調“四個尊重”,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五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社會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即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秩序。因此,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妥善解決和處置突發性群體事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社會安定團結,都是政法機關面臨的新任務、新課題。六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態平衡,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發展循環型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都是我們近期的奮斗目標。我認為,穩定是和諧的基礎,和諧是穩定的延伸,沒有穩定就談不上和諧。因此,只有社會穩定才能創建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