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鞏固教學的有效手段,它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培養,甚至是智力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下,英語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在掌握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布置合理并多樣化的英語作業,使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更好地掌握綜合運用語言的技能。那么,怎樣布置合理并多樣化的英語作業呢?我認為應從理論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兩個方面入手,把課堂和課外結合起來進行。
一、精心合理設計理論型作業
理論型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環節。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首先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針對當天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設計布置合理的作業,包括單詞拼寫,選詞填空。句型仿寫,翻譯句子。單改錯,短文改錯,縮寫短文,短文賞析,寫日記,寫心得體會等。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可根據學生的基礎,布置作業時分層次設計。由易到難,由基礎題到擴展題再到提高題。也可根據學生在學習中某些方面的誤區設計作業,以求查漏補缺,掃除一知半解。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有導向性,要把握好尺度。英語是一門語言,要想學好它,要求學生,不但會說、會寫,還要會做題,這就勢必加大了平時的筆頭練習。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并不是題目越多越好,也不是題型越難越怪越好。繁而雜的作業會使學生產生厭惡情緒。再加上題目偏難偏怪,做一道題就要花費很長時間,久而久之學生會懼怕寫作業,甚至不交作業,那么我們布置作業會事與愿違。那是不是就不要布置這樣的作業了呢,也不是。要想增強學生做提高題的能力,可在課堂上先通過講解,引導其發展擴散性思維,然后再布置此類作業,這樣的話才能避免在布置作業中出現的弊端。作業量太小當然也不行,不能達到練習和鞏固的目的。布置作業關鍵要講究作業的質量、作業的導向性,也就是說作業必須起到強化學生。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指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的功能。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有趣味性,選擇貼近生活,富有較強時代氣息,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內容,把課堂和課本中學到的英語真正和生活結合起來,鍛煉和提高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習上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正確引導開展實踐型作業
實踐型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知識,使教學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實踐型作業和理論型作業相輔相成。理論型作業為實踐型提供了基礎,實踐型作業為理論型作業提供了展示和應用的平臺。
實踐型作業將改變以往單純的作業模式,學生不在只是一味地作聽力練習,聽寫單詞,背誦課文,參加每學期一次的演講比賽了,它的內容比較個性化、生活化、社會化,形式強調開放性、探究性與合作性,手段則豐富多樣,例如,英語接龍,英語歌唱比賽,制作英語報、英語廣告、英語網站,演講,辯論,編演英語短劇,開展英語角,校園英語廣播等。這樣,相比之下,實踐性作業會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發展。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可能地提供一些真實的情景,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語言和技能完成一些任務。促使他們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交流,解決實際問題。
由于實踐型作業更注重語言的交流與能力的鍛煉,這對于長期以來習慣于用筆做理論型作業的同學們勢必是一個挑戰。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啟發和誘導學生是幫助學生完成好實踐型作業的第一步。其次,要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這樣學生就在緩解學習壓力的情況下,極大地發揮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身的潛在能力,才會愛做課外作業,做好課外作業。例如,在學習“Newsmedia”這一課前,教師可先布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幾個人一組,共同制作一份英語報紙。這對于初次接觸制作報紙的同學們來說,可能有一些難度。這時,教師就要對他們進行很好的引導和幫助。教師可帶著同學們觀看報紙制作過程的錄像,讓學生們探討并掌握報紙的制作過程,包括內容的采編以及版式的設計,了解編輯與各位記者的工作。教師可引導學生搜集最新的新聞報道素材,例如,在周末休息時間教師可組織學生去附近的工廠,鄉鎮企業進行實地采訪,留心并觀察周圍發生的事件或讓學生就校園發生的新事件進行報道。這樣,學生在做實踐型作業時,沒有了障礙,就能做到輕而易舉。他們不但運用了自己所學的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實際操作水平。同時,還體會到成功的滿足感,對將要學的新課也多了一些了解和興趣。
總之,要想鞏固教學,并使教學效果有質的飛躍,那就要牢牢抓住作業這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然而,只有打破傳統的布置作業的方式,把課堂和課外作業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