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通過研究表明,滿懷興趣的學習,可以提高效率。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并且可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新知識,鉆研新技術的熱情。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下筆有神,樂寫,善寫作文呢?我認為有必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積累材料,豐富文庫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無序而枯燥的。如果沒有太最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教育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像背書似的牢記在腦海里,隨時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教會學生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任何事,學會評價,鑒賞美丑,人生世態。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游覽,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使學生不但學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二、感受生活,實踐作文
有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總認為要寫有意義的事,要寫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影響頗大的事,而對于雞毛蒜皮,瑣碎小事則感到無必要寫,沒有內容寫。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學生對生活缺乏體驗,心中缺少對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節課過后,有的學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著一個題目。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生活聯想,形成生活積淀。為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到“日憶”即每日一憶,對當天發生的事情進行一次回憶,想想有什么事可以作為作文素材。對“日憶”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情在腦海里演一遍電影——這是回想。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思考可以把它寫成什么作文——這是記載。慢慢地,學生紛紛開始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變的有意義起來,這就為作文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材料寶庫,不再為無事可寫發愁了。
三、展開聯想,寫作創新
寫作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應該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在作文教學中就是“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意思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產生新的構思,能達到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即使是常寫的題材也會寫出新意。以“我的父親”這一常見的歌頌親情的作文題材為例,我班一位學生寫題為《爸爸是個壞爸爸》,小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爸爸為了使兒子有較強的體質,衣食住行約束他。并狠心讓兒子天天早晨長跑的事。由于描寫的角度獨特,得到了同學們的稱贊。
四、等級打分,激勵學生
具體做法是將作文分為ABcD四級。在第一次評定時,教師有意識控制A級人數。只有極個別優秀作文可打A級,修改后有進步的可升級。對那些作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善于抓住進步點,閃光點,稍有進步便予以升級。同時輔以“表揚信”等通知家長的形式,家校結合,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持久寫作興趣。
總之,作文并不是一大苦事,只要能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就有了寫作的動力,作文就不再是件難事了。當然作文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點點滴滴地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