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成性教學的意義與價值
生成是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隨著這項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課程”與“教學”也獲得了新的內涵,理想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的精彩往往來自于精心設計基礎上的絕妙生成。“生成”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通俗地說,“預設”就是計劃。而生成則是計劃之外的,是在執行計劃過程中的“變化”。生成是學習者的一種學習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方法,生成性教學采取的是一種集思廣益的方式。它搭建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借助問題交流的互動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老師可以轉移部分解答權給學生,由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以此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二、數學教學中生成性教學的途徑
葉瀾教授指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語言形成還是以行為、情緒形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
1.建構數學學習共同體,營造互動氛圍
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間在年齡、經歷、學習內容等方面的相似性,決定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諸多的共性。挖掘和利用這些共性能在同學間起到教育、感染和激勵的效果。學生的參與意識、探究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正是建構數學學習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在這個共同體中,學生的參與、表現、感受既能激活自己,又能感染別人,這也是社會建構主義教學觀的一個基本觀點。
2.捕捉利用學生思維的瞬間亮點
民主開放的數學課堂,必然引發師生間思想的交鋒,也必然促進學生靈感和智慧的產生。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隨時可能突發新穎奇特的念頭、可能作出獨辟蹊徑的妙解、可能出現“令人可愛”的錯誤,這些稍縱即逝的思維亮點,來自于學生,反映的是學生的真情實感和原汁原味的思維軌跡,容易被師生忽視,但卻是教與學極其寶貴的課程資源。這種資源教師不可預設,是動態生成的,其價值也就在于此。
3.充分發揮“數學小老師”的作用
“數學小老師”是指那些品學兼優、有數學特長的學生。同一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點、認知方式、思維習慣等因素的相似性決定了來自同學問的學習方法、模式更容易遷移到同學身上。因此,學生間蘊藏著豐富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活資源。“數學小老師”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有時大于“大老師”,有些是“大老師”難于替代的。作為教師應該看到,充分發揮“數學小老師”的作用既可“解放”自己,又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意義顯而易見。
生成性教學是新課程實施中的一項新課題,值得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進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