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活動中的習題教學是搞好化學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讓學生多掌握一些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解決化學問題,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將化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應用于生活。
一、擴散思維,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的訓練可使學生會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封閉的思維開闊起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和廣闊性。同時,當多種解題方法在頭腦中凸現時,學生自然會對它們進行分析、比較,篩選出最佳方法,達到多中求快、多中求巧、多中求優的目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解題方法。如果認為哪一種方法自己更利于掌握,便可以應用哪種方法進行解題。這比較有針對性,也充分結合了新課程的理念。
例如,向100g25.2%的稀硝酸中加入氧化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20.4g恰好完全反應,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題中涉及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常規解法:寫出方程式,由消耗的硝酸總量為(100×25.2%)g進行求解。另一種方法利用最終溶質為NaNO3,其中NO3全部來自HNO3,利用守恒法,一步求出答案。如果沒有一題多解的講解,學生在解答此題時將浪費很多時間。
二、開動腦筋,一題多變
化學習題更能體現出化學這門學科“千變萬化”的特征,只要我們將一個題目的已知條件、設問角度或求解目標稍作改變,便可得到一個“題簇”。題目變了,審題視角要變,思維方式也要變。教師在講題時不能把思路局限于一個題目之內,要多行“一題多變”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做到處變不驚,應付自如。同時也能夠由此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得以加強。
例如,相同質量的CO3和CO中碳原子的個數比為多少?含相同質量氧元素的CO2和CO中碳原子的個數比是多少?粗看起來,這兩個問題是一回事,但實則有差異,一個告訴的是物質的質量相等,另一個則是告訴物質中一元素質量相等,當然已知條件不同,故解法也有差異了。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應多多加強一題多變的練習,多多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其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發揮。
三、更新觀點,特題特解
有此題跟常規題迥然不同,它立意新穎獨特,乍一看缺少條件,無從下手,似乎“山重水復疑無路”了。但只要換一下腦筋,打破思維定勢,用第三只眼以嶄新的視角來審視它,就會找到特別的解題辦法,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例如,現有蒸氣C2H5OH和C2H2組成的混合氣體,已知其中氧元素的質置分數為a%,求混合氣體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粗看無從下手,但仔細一分析。可知混合氣體中碳、氫的原子個數比是個定值。而并不缺少條件,當然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化學教學能否取得好的成績,習題教學非常關鍵,只有充分運用上述各題型的講解,充分運用新課程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融會貫通以后,才會取得更好的成績,才會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題水平,才能夠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