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學生突然舉手發問:“老師,文章第三段這里我不理解。課文寫道:‘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愛北平也近乎這個。作者說他愛北平近乎愛他母親,為什么不是父親呢?“可不可以是父親或其他親人?他愛他父親嗎?”
說實話,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心只有一個,即作者把北平比作母親,為什么不是父親?這個問題備課時我就有準備,只是上課時學生思維沒有觸及到,我就沒打算討論這個問題。我在表揚了他認真讀書,且勇于提出問題后,及時對全班同學追問了一句:“是啊,為什么不是父親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幾分鐘后,我要求學生回答。甲同學說作者寫北平的特點時貼近生活,比如寫他的花多菜多果子多,生活中的東西跟母親近些。所以就寫了母親,這跟愛不愛父親沒有關系。乙同學說母親養育了作者,還沒等他把話說完,另一同學搶白他說,母親養育了作者,難道父親就沒有養育嗎?同學們笑了起來。丙同學說可能是作者有戀母情結吧,其他同學大笑。我說同學們展開聯想不錯,但一定要緊扣文本。丁同學說俗話說祖國啊母親,就是把祖國比作母親,北平又是當時的都城,加之又是作者的故鄉,把它比作母親合情合理。
這時,我覺得帶領學生研讀文本深入體察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的時機已經到了,就要求同學們一起讀下面一段課文,“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只是說不出而已。”同學們讀完后,我提問,作者說他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自己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哪個同學說說“黏合”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一同學說“黏合”在這里是水乳交融的意思。同學們都覺得這個解釋不錯,我們就認同了這個意思。我說作者的心靈與北平是水乳交融的,就像他愛母親一樣,也是水乳交融的。不管北平是美還是丑,是先進還是落后……就像作者對待母親一樣,不管母親是美還是丑,是年輕還是年老,總之,作者對待北平就像對待母親一樣,能包容她的一切。再加上北平城與眾不同的四個特點,作者說自己對北京的愛“說不出來”,同學們覺得作者說出來了沒有?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都理解了。
可是,這時偏偏有個同學說,老師,我還是不理解最后一段“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中,“要落淚了”怎么理解?他說一個幾十歲的男人,寫篇散文,就要落淚,有點說不過去;他還說我讀了幾遍,就是沒有落淚的感覺。老師,你說說這是為什么?我說同學們誰能給他一個讓他滿意的答案嗎?同學們議論紛紛。就是沒有一個學生站起來替我解這個危。于是硬著頭皮點一個同學起來回答,他也說作者一個大老爺們,寫篇散文還哭,矯情。同學們又笑了起來,我覺得機會來了。我想這與作者為什么把北平比作母親結合起來,不是更好理解他為什么落淚嗎?于是我耐著性子說同學們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來談談?嘰嘰喳喳的聲音漸漸地小了,教室里陷入難得的安靜。
我說同學們有什么想說的,組織一下語言。談談自己的看法。戊同學說,老師,你昨天說作者那時人在濟南,而北平已經淪為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作者把北平比作母親,一個兒子親眼見到自己母親被外人蹂躪。而兒子卻無能為力,其情何等殘忍,我明白了作者這時說“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這句話時的感情了。他的話一完,教室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