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教師應該在起主導作用的同時,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其實老師有時“放手”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師“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說
一節成功的課,主要在于學生能夠主動去理解、探索、記憶。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啟發學生說。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不作統一要求,這樣,每位同學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觀察到的說了出來,接著,要求同桌學生互相說,最后再個別匯報,這一過程,就把有的同學說不出的或說得不全面的地方彌補上了,對內容的理解也進了一步。
我曾經出過這樣一道題:媽媽每天工作8小時,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時?
學生A的解法是:8×7=56(小時)因為一星期有7天。
學生B的解法是:8×6=48(小時)因為我媽媽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學生c的解法是:8×5=40(小時)因為我們每星期休息兩天,我媽媽和我一樣,休息兩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應按5天計算。以上幾位學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創造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做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動腦探索事物。我經常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并充分利用學具,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用學具幫助學習數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又能使學生手、腦、口多種感官一起發揮作用,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從而獲取知識,學會學習。
例如:教學“認圖”時,我就要求學生從學具盒中拿出與老師出示的實物圖相同形狀的學具,用手摸一摸,擺一擺,堆一堆,滾一滾,以四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學生都搶著發表各自所發現的秘密(各形狀特征),從而總結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特征。趁他們印象深刻時,再讓學生發揮想象才能,舉實物講形狀,學生通過眼看、手做、腦想等活動而學的知識容易懂,記得牢,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滿足小學生動手、動腦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為數學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動的表象基礎。這樣就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放手讓學生做,讓學生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生就會主動地發展。
總之,教師要敢于“放手”,就是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群體討論,從而獲得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