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晚學了,我把學生送到校門口,正接過班牌往回走時,食堂工作人員秦老師對我說:“噢,你教的是二(3)班呀?”我說:“是呀。”“你們二(3)班的碗筷放得最整齊了,在清洗餐車、碗筷時我們都這樣說。”是嗎?我聽了好不愜意,出現這樣的好轉,并非偶然。
事情是這樣的,每天吃完飯,當我把碗筷放進塑料盒時,總見盒中的碗筷放得亂七八糟的,看了心里很不舒服,盡管在吃午飯時也提醒大家,吃完后把碗筷送回盒子里要放整齊,可還是有一些調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時,“砰”的一聲,遠遠地把碗筷扔下就走,幸好碗是鋼制的,不然就粉身碎骨了。一天,我邊吃午飯邊暗暗觀察,見薛湘明同學扔下碗筷正急急離開時,我連忙叫住了他,“薛湘明,你聽見盒子里的玻璃喊疼了嗎?從今天起,給你一個任務,負責督促大家把碗筷放整齊。以后,你發現誰把碗筷亂扔亂放的,你就把這個任務轉交給他。”從這以后,他就成了班里的督崗,盒子里的碗筷都聽話似的疊放得整整齊齊。一段時間下來,情況很不錯。后來,我把薛湘明這個督崗撤了下來,沒想到,幾個星期下來,情況依舊很好,偶爾有同學放不好。他們會互相指責,讓他放好了才準離開。我想,也許是孩子們怕當這個差役吧,所以都學乖了。
案例反思:
1.吃完飯,把碗筷送回盒內,本是舉手之勞,不足掛齒的小事,但把它們放整齊些,卻能給食堂工作人員帶來不少的方便,能帶給別人方便的事自然是件好事,何樂向不為呢?
2.這樣的小事放手讓學生管,他能管得很好,在管理的同時也教育了大家,馬卡連柯十分重視集體教育。他說:“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成了很大的教育力量了。”所以班集體是鍛煉個人品質的熔爐,是提高個人素質的園地,也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最好組織形式。
3.我們常講,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這件小事情教育了大家,讓大家懂得做事要有一份責任心,而好習慣的養成正是從做好一件件小事開始的。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就要求班主任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習慣源于培養,習慣來自耕耘!只要工夫深,鐵棒磨成針,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對班級常規管理工作抓細抓實,防微杜絕,許多隱患就會離我們遠去,相信生活永遠是陽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