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是以教師精心創設情景,啟發引導,促進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知識的課堂學習模式。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課堂的“自主性學習活動”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青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必須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前,先探明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究竟處于一種怎樣的水平狀態,他們的知識經驗分別已知了什么,已有了什么。學生必須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于已知的內容對未知領域作出自己的猜測進行實驗、推理及解釋。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獨立學習,獲取知識。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呢?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營造良好學習氣氛,激發學習欲望
寬松、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能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激起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激發探索未知的欲望,誘發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過程,創設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例如:在做“通分練習”時候,給學生講了一個阿凡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老頭,他有三個兒子,他又一塊地,在他臨死的時候,他把這塊地的三分之一給了他的大兒子,把這塊地的六分之二給了二兒子,把這塊地的九分之三給了他的三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覺得很不公平,就去找阿凡提去評理,阿凡提給他們說了一些話,他們都笑了。你們知道阿凡提都給他們說了哪些話嗎?下來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一下。”這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由一個故事來引山本節課需要討論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識,又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諺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二、提供充足時間,嘗試思考探索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數學課應著重讓學生開闊思路,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策略,從而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體驗,盡可能將一些知識的發生過程詳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共同參與這個過程,從中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給學生答案或結論,學生有困難時立足于啟發,這樣只有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才能使其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思考和探索,誘發創新靈感。
1.大膽猜想。讓每個學生在已學得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而且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
例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板書課題后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后,你們想知道什么問題?”學生們爭著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求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有關系嗎?”這就促使學生積極尋求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途徑。
2.充分的思考。每個學生對待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留出一份自由自在進行思考的空間。
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后,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大家的興致很高,很快得出4種折法。這時老師并沒有急于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別的折法,造成了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促使他們去進一步思考、嘗試,終于又得出了3種折法。
三、給予足夠空間,培養問題意識
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創設足夠的空間,為學生質疑問題做出示范,時刻注意保護學生發問的積極性。同時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技能。課堂上教師應教給學生如何產生問題意識的思維方法,掌握提問技能。掌握數學術語,使學生提問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科學性、針對性。同時教師對待學生的問題應具有正確的態度,應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
例如一位老師教學生學習了一步計算的應用題后,出示了這樣一道補充問題的應用題:“飼養場買來黑兔9只,白兔36只u?”鼓勵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想法,提出不同的問題。思考之后學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白兔的只數是黑兔的幾倍?”短短幾分鐘,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提出了5個問題。這樣做學生既靈活運用了知識,又掌握了課堂學習的重點,其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味地講解好得多。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充分發揮數學課的優勢,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