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這是中央領導對中學生安全的指示。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6萬各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因安全事故、事物中毒等死亡的平均每天就達40人之多,也就是說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在“消失”,給家庭和學校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安全教育關系到人的生命,創造和諧社會首先強調的就是人的安全。因此,作為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和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化學知識教學中的安全教育
在教材中。學生可以獲取知識,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安全教育的素材,教學中應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系統地掌握安全知識,提高安全預防能力。在九年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與社會發展”三個主題與安教育關系密切。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采撅生活中的化學實例,聯系生活中的安全問題,把安全教育全方位、多層次地融合到化學教學中去。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一氧化碳的性質時,先提出下列問題:
①如果你家中使用煤球爐,說說看,應注意什么?
②當煤氣泄漏時,你在現場,會怎么辦?
③有人說,防止一氧化碳泄漏,在煤爐上放一盆水就行了,你認為對嗎?
④浴室內直接安裝燃氣熱水器。可能會產生什么后果?
⑤如果發現家中有人煤氣中毒,會怎么辦?
問題剛提出,學生立刻激烈討論起來,氣氛很是熱烈。因為他們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通過交流和補充,學生們的認識也逐步加深,最終對一氧化碳性質和使用安全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見,開掘教材中化學知識的生活內涵,不僅讓學生們體驗到化學知識的價值,也使其認識到安全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充分關注與社會煤體有關的化學教學資源并合理選材,利用一些有影響力的化學事件,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例如多次發生的亞硝酸鹽中毒事故、陜西等地區的煤礦瓦斯爆炸事件、河南的假酒事件以及發生在重慶的井噴事故等,都是生動的安全教育的好素材。當學生看到網絡圖片上那些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同時也深切地領會到:安全重于泰山,應時刻牢記在心。
在練習中,可考查學生對安全問題的處理能力。利用習題,讓學生在各種化學情境中運用已有的安全知識處理實際問題。一般來說。涉及安全問題的習題考點有以下兩個方面:①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確、迅速地處理;②實驗操作方法和裝置的安全性評價。以及如何防范。例如,2005年3月京滬高速公路發生特大液氯外泄事故。搶險隊員立即疏散當地群眾,并用消防車對沉降在地面的氯氣噴灑堿液,防止了氯氣對環境的進一步污染和對人員的傷害。根據這一事實。如果你在附近,你會采取怎樣的措施自救和互教?這樣的習題不僅讓學生學會從學科角度解決與生產實際相關的問題,也在無形中滲透安全教育!
二、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安全教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又是化學教學的靈魂。可是化學實驗又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這不是聳人聽聞,從事教學多年。耳聞目睹了不少化學實驗的危險情景。《化學》在九年級才開設,對很多同學來說很陌生。同時也產生很大興趣,特別是走進化學實驗室,對里面的儀器、藥品等產生濃厚的興趣,感覺稀奇、忍不住伸手摸一摸。這樣就有可能對學生造成安全事故。因為:(1)實驗室中的儀器大部分是玻璃儀器、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毛手毛腳容易使損壞儀器從而劃破手指等造成安全事故。(2)所使用的藥品有些是有毒、有腐蝕性的,如果不按教師指導或正確去操作對學生安全就可能造成嚴重危害。如濃酸、濃堿有腐蝕性,不小心蘸在皮膚或衣物上就會腐蝕皮膚或衣物。氰化物、重金屬都有劇毒,少量進入人體內就會致人死亡。所以在進入實驗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安全教育安全實驗的關鍵是要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實驗,只要熟悉操作規則,了解反應規律,做好課前預習,危險也能變為安全。為安全地進行化學實驗教學,實驗時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一切實驗一定要按照操作規定進行。
②一切實驗一定要在預備室準備好,確保無誤,方可拿到教室或實驗室做。
③做有毒、可燃性實驗時,一定要打開門窗,使空氣流通。
④有可燃性氣體參加的實驗,在點燃或加熱前切勿混入空氣或氧化劑。
⑤用藥量寧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經鑒定無標簽的試劑,隨配隨用,不可久置。
⑥沒做過的實驗要向會者請教或查清資料再做,不要貿然實驗。
⑦步驟多的實驗,操作順序要記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⑧實驗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設施。
⑨熟悉實驗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處理措施。
下面列舉幾種常常會發生實驗事故的
因素:
1.違反操作規定
例如:點燃氫氣必須先檢驗純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鋅和鹽酸反應制取氫氣的演示實驗過程中,當鋅粒反應完后。打開反應器的塞又裝上鋅粒,塞上塞就點燃,就會引起儀器爆炸。為什么會發生爆炸呢?這是因為你違背了點燃氫氣前必須檢驗純度的操作規定。實驗過程中打開塞子裝鋅粒時,反應器里又進入了空氣,造成氫氣和氧氣混合,再點燃就會發生爆炸。
2.用藥過量發生事故
例如:配制銀氨溶液時,如果加入過量的氨水,久置后再用,溶液中就會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質,用時就會引發爆炸事故。因此,實驗要防止加入過量氨水,銀氨溶液必須隨配隨用,不能久置。
3.使用失落標簽未經鑒定的試劑發生事故
例如:在配制溶液時錯把硫酸當鹽酸使用,造成傷害事故。凡失落標簽的試劑一定要確定后再使用,以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4.實驗室空氣不流通
在演示氯氣、硫化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時,或學生實驗可燃性氣體。如制氫氣、乙烯、乙炔等時。如果實驗室空氣不流通,有毒、易燃氣體逸散到空氣中越積越多達到一定濃度,會引起師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實驗室應安置通風櫥、換氣扇等通風設施,必須做到實驗室空氣流通。
5.家庭實驗的安全性
例如,避免用照明電接線供電:避免使用濃酸、濃堿等腐蝕性、毒性較大的藥品;無家人在場避免使用明火;避免收集有毒氣體。在無法避免使用或者產生有害物質和污染的情況下,實驗方案必須包括有效的保護和消害處理措施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三、保護環境教學中的安全教育
環境問題是人類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隨著環境污染。尤其是化學污染的日益突出,人民不僅認識到環境保護和治理任務的日趨嚴峻,而且意識到開展環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國已將環境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教學大綱。中學化學教學中所涉及的環境安全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不遭受污染與破壞;二是涉及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健康及經濟發展,對國家及國際社會所產生的威脅。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開展環境安全教育,概括地說,就是借助化學學科的特點,利用化學與環境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對環境安全概念和重要性的認識水平。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警覺性和危機感,并在實際生活中確立為保障環境安全而主動調整自己的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使命感。環境安全教育可以從在課堂教學中。在實驗教學中,以及在第二課堂中等多方面來實施。第二課堂活動形式的多樣性,為環境安全教育的實施提供了便捷、生動的途徑。教師可在環境講座中結合國際環境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環境安全教育。如在學習燃燒與滅火這一課題時,課前布置學生到加油站、倉庫、圖書館觀察“嚴禁煙火”標志,到車站了解哪些物品嚴禁帶上車,課后,請消防員做消防知識講座,并指導學生使用滅火器。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對火災自救和防火、滅火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課外實驗中,可有意識地安排一些環境檢測、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實驗。如“模擬水體受重金屬污染的危害性實驗”“模擬空氣受SO2污染的危害性實驗”“CO的生物毒性危害實驗”“干電池的回收和利用實驗”等,這不僅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進一步增強了學生人人參與,共同保護平安家園的責任感,強化環境安全意識。
總之,作為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的日程上,應有更高覺悟、站在更高臺階上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把教學看作是生命的教育,善待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