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從文的情感溫和鮮明,表現在文學創作中亦是如此。他堅持用一支溫情的筆描繪湘西世界,筆下的故事如溪水一樣潺潺流淌。本文從他的人生經驗入手,探討他獨特文學觀形成原因及審美情感在湘西題材作品中的體現。
關鍵詞:沈從文 審美情感
沈從文一生大起大落,文學之路也坎坷不平。他先后創作小說、散文集70余本,由于作品思想傾向和審美追求的復雜性,并沒有獲得真實公允的評價,現代文學30年間,作為一個作家幾乎被遺忘。直到20世紀70年代,海外研究者給予沈從文極高評價,才在國內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1980年以來先后有多個出版社出版了沈從文的作品,廣大讀者開始大量閱讀由此掀起一股“沈從文熱”。沈從文是中國文壇上一個獨特鮮明的存在,現在任何撰寫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學者都無法回避他,正如“湘西世界”以它的秀美逐步走出那一片狹小的天地成為人們審美世界中一道重要的風景。
沈從文軍的出身、經歷頗引人注意,尤其是作品里所體現的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的人生哲學與文學觀給文壇注入一股活力。研究者不斷挖掘其作品的邊緣價值和獨特文學立場后的深層原因。這些與作者的生活經歷固然密不可分,他是以何種立場迎接“五四”新文學革命?懷著怎樣的情感塑造淳樸落后的“湘西世界”;本文即從這兩方面探討沈從文的審美情感。
一、人生蹤跡對沈從文審美情感的影響
沈從文出身軍人家庭。祖父沈宏富曾統率當地人組成皇軍并升為青年將校跟隨湘軍攻打太平軍,后又升為地方提督,可算集功名富貴于一身,留下的光榮與產業使沈家后人能在當地居于優越地位。沈宏富沒有兒子于是沈從文的父親沈宗嗣過繼給他當兒子,沈宗嗣長大后也立志從軍學武,后來也的確做了軍官,可是1900年在抵御八國聯軍攻打天津時失守,斷送他一生的功名和大部分產業,回到家鄉生下了第二個兒子——沈從文。
沈從文的童年時代家境殷實有幸去私塾接受初等教育。沈宗嗣期盼兒子能成為將軍,可兒子逃學、游蕩、說謊,不受拘束對書本豪不感興趣,對自然社會這本大書卻有強烈的興趣和沖動。沈從文用兒童的眼光肴世界種種形態,用身心感受日常人事,對上學路上的小鋪面、小作坊,民間藝人的手藝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可以毫無差錯的說出某些機器的制作程序。沈從文高小畢業(14歲多一點)后,家境衰敗,為謀出路被迫離開學校進人軍隊,開始了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活。長達六年的輾轉流徙,他走遍了湘、川、黔邊境各縣和延長千里的沅水流域,欣賞河邊的風景,看河上木頭編成的木筏。與船夫、水手、妓女、土匪、鐵匠、礦工聊天,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生形式。當然士兵生活的苦楚只有自己知曉,他把期間的所有快樂與憂愁都存積在腦海中成為以后創作的重要源泉。如《連長》《船上岸上》《柏子》《丈夫》等。1922年,20歲的沈從文決定去追求理想——上北京,“便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在北京的奮斗經歷,沈從文成熟地認清目標并逐步形成獨立思想為他后來成為作家而不依附于任何文學團體埋下伏筆。1928年。他到上海吳淞中國公學教文學課與寫作;1930年開始,沈從文就一直擔任大學教授,先去青島大學,再到北京大學。1949年以后他放棄文學寫作轉為文物研究。沈從文從一個逃學、說謊,愛玩,愛自由的兒童,進入部隊。上北京追求理想,日子艱難充實卻獲得別樣的人生境界,走過的人生累積成創作財富。
二、獨特的文學立場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個人原因與藝術作品的關系,不多不少恰好相當于土壤與從中長出植物的關系。”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說,在私塾里讀書的那段時間已經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情感基礎。他的情感是細膩和奔放并存,用平和心態觀察湘西各式風土人情又洞見世界的局限;用思想與行動沖破種種阻擋自由和想象的障礙去尋求想要的人生。細膩與奔放的情感使他始終關懷普通小人物,也讓自己忍辱負重不懈追求。沈從文到北京后才接觸新文學,新文學的發生與現代中國的文化啟蒙聯系在一起,魯迅等諸多新文學作家都扮演啟蒙者的角色,那些蒙昧的民眾在這時期都成了文化批判、啟蒙、救治對象。按照“五四”的文學模式,沈從文“湘西世界”里的人物應該是被啟蒙的對象。可他完全擺脫了這一模式從自我立場和審美情感出發,常常從那些愚夫愚婦身上受到“感動”和“教育”。沈從文“不明道理,永遠為現象所傾心”,站在主流之外走向邊緣,故長久被研究者忽視。沈從文寧愿守住寂寞也不愿意讓自己的情感離開他所衷愛的湘西。
三、別樣的湘西世界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與水密切相關,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水,許多故事發生在水邊,尤其是女性形象大多如水般靈動、純潔。水作為一個審美意象是作者審美認識和審美感情的心理復合體。他說:“在我的自傳里,我曾經提到過水給我的種種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萬頃的大海,莫不對于我有極大的幫助,我學會用小小腦子去思索一切,全虧得是水,我對宇宙認識的深一點,也虧得是水?!币虼松驈奈脑谝黄笠缰氖澜缯归_了對湘西的盡情抒寫,通過豐富的藝術感受和想象及時捕捉了社會中轉瞬即逝的種種物象展現一幅幅社會風俗畫,如以湘西下層人民的平凡人生為題材的作品《邊城》《丈夫》《長河》等?!哆叧恰防镄∠鬟^“茶峒”小山城,翠翠生有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天真活潑、乖巧無機心與爺爺相依為命。爺爺撐渡船為生卻毫不計較功利;楊馬兵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照料翠翠的責任。雖然貧窮但人與人之間盡是溫情。此小說實現了沈從文“建個希臘小廟,上面供奉的是人性”的愿望?!墩煞颉穼懗赡昴信疄樯嫳甲?,丈夫的妻子為錢去賣淫,作者對這種生活壓抑下的扭曲沒有批判,只有無奈、溫和的同情?!跋嫖魇澜纭北M管愚昧落后但到處充溢人性美。作者懷著崇敬贊美的情感傾其全力去捕捉,表現單純的美好。所以沈從文的小說具有主情特征,在情感流線上絕不吝惜,溫和中有嚴峻。文章沒有大起大落,輕快中含有感傷,熱烈中透露悲涼,作品意境深遠,引起人無盡遐思。沈從文獨特的審美情感在作品中就使筆下的湘西如辰水、沅水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沈從文有堅定的處世原則與文學立場,甘處文學邊緣;用溫情的筆去贊美自己極為重視的人性,他的審美情感如湘西人的直率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