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造性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地理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地理學科文理兼顧。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很容易激起學生質疑、探究、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已成為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和必然趨勢。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地理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針對教材的特點,不失時機地放手讓學生到實踐中去接觸事物、主動認識事物,可以培養他們對地理課的直接興趣。如《中國的行政區劃》這一節可以設計一個拼圖比賽。通過活動學生很快熟悉了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的輪廓、位置、簡稱及省級行政中心。這些實踐性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產生和形成。
二、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都受一定的學習動機所支配,它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以達到某種目標的激勵和驅策力量,同時又是將學生愿望變為行動的內部動力。可見,要培養創造型的人才,必須使學生具有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心向”“因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1世紀的人才標準不但要求知識淵博,而且需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個國家擁有創新人才的多少,將決定經濟發展的快慢和科技進步的大小。當學生明白了創新的意義后,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創造動機和責任意識,自覺地為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和為美好的人生去創造。
三、要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發散思維起著主導作用,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和基礎。發散思維是指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尋找解題途徑的一種思維形式,它從一點出發,沿著多方向、多渠道達到思維目標,具有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四、要在實踐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自創新能力
地理課外活動是地理教學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地理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它是更廣闊、更生動、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課堂。在課外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培養。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小模型的制作活動、舉辦地理墻報、地理小報、組織地理活動興趣小組,特別是利用鄉土教材組織學生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既符合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充分地去實現自我,展現其才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獻身地理科學的精神,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潛能。
總之,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知識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超越自我、勇于創新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