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只有與學校的具體教學和管理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價值和功能。學校文化的建設來源于實踐,又要深入實踐,為實踐服務。深圳市龍崗區龍城小學推行了文化管理,用文化積淀去優化環境和機制,增強學校活力,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
一、理念是靈魂
“激勵每一個人充分發展”成為龍城小學今天的辦學理念,是在龍城小學不斷發展成長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富有學校自身特點、并面向未來的理念和思想。“以生命激勵生命,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精神培養精神”——這是龍城小學辦學之初的教風。繼承這一教風,學校以《激勵教育的研究》為課題展開研究和實踐,研究從“發展性評價模式,激勵型人際關系”兩方面展開。為了讓研究更具針對性,同時也更具有實踐價值,課題作出調整,更名為《小學激勵教育模式》,并升級為市級課題。對于激勵教育,每一個龍城小學教師都有實踐,都有心得。不僅如此,學生也有自己的認識,這個影響還輻射到家長層面,使激勵教育成了“激勵為我,我為激勵”、激勵教育大家共享、人人受益的理念。2005年,課題升級為廣東省的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激勵教育新概念”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大獎。學校也正式將“激勵每一個人充分發展 ”作為辦學理念。這個理念為學校未來的發展愿景指明方向,是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歸屬,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靈魂所在。另一方面,理念和文化的形成也是集體創造的結果,文化的積淀更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校長的視野和定位是很關鍵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校長文化是學校發展的動力,校長文化的內涵決定著學校辦學的品位與質量。校長對其工作的方法、態度、價值觀,對教師、學生都會產生深刻影響,從某個意義上講,校長文化就是學校的管理文化。龍城小學自建校以來,歷屆校長都特別注重管理文化的建設,因而催生出了推進學校有序發展的管理文化。它引領著課堂文化、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的發展,它的影響力已輻射到學校的各個層面。
二、課堂是關鍵
“激勵教育”課題研究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因此它著眼課堂,通過實踐、研究、假設、嘗試,最后提出“四因素”課堂教學。學校將“四因素”即情感激勵、參與激勵、展示激勵、評價激勵融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參與的激情、展示的興奮、評價的樂趣。實踐證明,“四因素”融入的課堂,能有效地喚醒學生的主動求知的欲望。當教師將情感融入課堂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在提高。當學生由展示獲得成就感時,他便會積極參與評價,在評價過程中,他不僅能學會傾聽,更能學會理性地分析。“四因素”課堂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喚醒,因為它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所以能促進學生有特色地發展,真正體現了“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新課程理念。“四因素”課堂由此成為了龍城小學獨有的課堂文化。
三、教師是根本
學校管理者需要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引領教師專業發展,讓教師成為學習共同體。龍城小學依據學校辦學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這個學習共同體具備“合作、欣賞、反思、超越”的基本要素,形成教師文化。
學校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圍繞以學代培、以研代培、以拜師代培開展。以學代培指組織學習活動,學習教育理論,聽教育經驗,分析教育案例等。以研代培指青年教師都要申報自己的教育教學小課題,結合小課題開展個人的學習,并在其中得以提高。以拜師代培是給每一個青年教師結對一個師傅,師徒結對共同成長。
學校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幅射、示范作用。通過制定《名師培養方案》,校級以上骨干教師開展“五個一”活動(開設一個講座、上好一節示范課、負責一個科研課題、撰寫一篇高水平論文、培養一名教師)。骨干教師教學研究的示范活動受到其他教師的好評,教師的聽課量成倍增加。外校多次來我校進行的拜師學藝,全部由學校骨干教師隊伍承擔,通過真誠愉快地相互切磋,使活動取得雙贏。
學校充分了解每一個教師的發展需求,開展各項教研活動,鼓勵教師做想做而又沒有做的課題,讀想讀而沒有讀的書籍,寫想寫而沒有寫的文章,關注還沒有來得及關注的學生。明確相互合作、共同成長的必要性,實現教師研修一體化,做到研修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服務,為學校教育改革服務。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