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天天是育人之時,處處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人。”《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闡述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音樂教育通過具體、形象的內容,給予人教益,校園廣播這一形式正是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是發揮德育教育功能的主陣地。
基于審美根基的音樂藝術教育既是一種“美育”,又是一種“善育”,而美與善的教育勢必對人的行為起規范與啟迪作用。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觸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心靈上的凈化、精神上的振奮、意志上的激勵、道德上的升華,并時時陶冶他們的志趣與情操。這是因為音樂創作往往濃縮了作者及所處社會的道德理想和追求,當這個音樂作品成為我們的審美對象時,就實現了德育主體的德育追求和德育期待,實現了作者和欣賞者的品德對接。如我國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歌曲表現了中華民族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義感、愛國激情與高尚情操。有人說,音樂是一種“修養的教育”“靈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音樂的德育教育功能不容忽視。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代表歌曲,現在的校園廣播里傳出的是《老鼠愛大米》《死了都要愛》《被愛傷害的男人》……為什么學生不用任何人教唱,“一聽就會,一唱就醉”呢?我認為校園廣播站缺乏規范管理,不夠重視。我去過很多中小學的校園廣播站,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工作很隨意。如每周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沒有一個具體的工作計劃,人員安排也不是很固定,在內容上缺乏條理性。學校重視程度也不夠,如在音像光盤的配備上就存在著很大問題,學校為了節省資金,沒有購買一些具有教育指導意義的音像光盤,那就可能直接導致學生在播音過程中挑選自己喜歡的音樂歌曲播放。
要對校園廣播站進行規范管理,先要在學生中進行逐層次的選拔,選拔的方式可以是面試、普通話測試、現場演唱等。然后教師對通過選拔的學生進行音樂專業上的相關培訓,使他們能夠基本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對于每天的播音內容安排要詳細具體,要有專人負責,音樂教師要多組織學生學習,實行學生輪流制,每天都必須記錄當天的播音情況。播音內容主要圍繞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展,使學生通過音樂接受審美教育,從而獲得審美知識,健全審美心理,初步判斷現實生活中的美與丑、高尚與庸俗,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不斷提高藝術與人文素養。例如在播放《八榮八恥》時,可以讓學生通過音樂的美,知道要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全民知恩圖報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在播放表現以愛為主題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友誼地久天長》《媽媽的吻》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團結同學、尊敬父母的傳統道德教育。在欣賞京劇音樂時,可以讓學生知道它是中國的國粹,從而教育學生要熱愛民族音樂,民族的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同時,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在學校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從學校實際出發,利用好本校資源,為校園廣播站提供必要的具有教育指導意義的音像和光盤。
音樂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與教育事業中其他門類的教育學科有相同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音樂教育的性質不同于政治報告、哲學演講,它的教育形式是具體的、直接的,并能達到靈魂的沉醉、精神的愉悅、美感的享受。音樂教育富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可以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形成高尚品德,樹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正是音樂教育的目的所在。德育教育在音樂教育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用音樂的“靈魂”“流動的詩”,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起最濃厚的愛國主義熱情。不難看出,在校園廣播中滲透德育教育,如何真正發揮校園廣播的音樂德育教育功能,不僅是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音樂藝術本身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放在首位的工作。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