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也稱“協作學習”“團體學習”“伙伴教學模式”“小組教學制”等,屬社會互動教學模式。而所謂的合作作文就是引入合作學習的理念,在作文的全過程中以一定的方式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進行作文訓練,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在作文教學中,以小組或團隊為單位,在集體觀察、體驗、研究的基礎上,讓每一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啟迪,互相幫助,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完成寫作任務,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一、適當選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把生活變成作文,就要教學生在生活中選材,讓學生言之有物。與以往的個人作文有所不同,合作作文的材料選擇,需要合作的參與者有共同的感性體驗。因此,在習作內容的安排和指導學生選材時,應安排適合小學生年齡段的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找出共性的材料,學生才能在合作中有材可寫。
例如,記事的作文,可以安排學生寫班級中的事情,一次勞動,一次活動,一節課,校運會,春游,競選班干,班級的故事等;寫人的作文,可以安排學生寫同學,寫老師;寫景的作文,可以安排寫四季,共同游覽過的當地景點,校園,教室等。另外還可以安排學生寫童話,續編故事,仿寫詩歌,編小說,寫連續觀察日記以及調查報告等。
二、合作寫文
針對目前作文教學時間緊缺,學生寫作熱情、寫作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合作作文以合作為著眼點,依據“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教育理念,打破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劣界限,將不同起點、不同水平的學生按照“民主、平等、全面、公正、互助”的原則臨時混編到一起,集思廣義共同擬題、選題,共同構思成文,互相修正缺失,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與合作中,將作文的壓力分解到小組成員,從而消除了學生的畏懼感,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寫作熱情。
合作的方法以生生合作為主,教師和家長也可參與其中。合作寫文以4—5人一組為宜,可以固定也可以自由組合。課堂上強調教師和學生共同選題、共同起草作文、共同討論和修改作文。教師應對學生的寫作全過程進行指導。其中包括:作文題目的設計;學生分組對題目的中心、材料、順序、表達方式的具體化討論;收集資料、共同設計多種可能的文章結構,并列出寫作提綱;小組共同討論具體寫作中會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個人起草、修改、清謄;小組傳閱、交流、討論、評價;以小組為單位裝訂交給教師批改;教師改完做成文集在全班傳閱。
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中,要求選擇不同課文中的三個人物編童話。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先自己編,比一比,看誰的故事最精彩。一開始學生經過短暫的個人獨立思考后進行口頭作文,編的故事依然離不開課文,缺少新意,想象力沒能充分發揮。于是我讓學生前后桌4人一組來合作作文。指導學生按小組合作討論,在討論時,經常聽到這兒那兒的學生迸發出的開心的笑,有時還能聽到激烈的爭吵聲。經過學生討論后編出的故事,可謂百花齊放:有的想象烏鴉在選美中獲勝;有的想象喜鵲成了超女,有的想象人與動物的一場戰爭,關注了環保等。總之,通過合作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想象力有了極大提高。
三、互評互改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小組合作學習讓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成員可以互補,也有利于學生自尊自重情感的產生。在合作中,共同的目標可以激發小組的內在動力。因此,在合作作文時,修改作文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首先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其次,修改的程序可以是自改——互改——自評(互評);也可以是后面的同學先幫前面的同學修改再接著寫;也可以請家長參與修改或者評價;可以小組間交換互改互評等。但是,在修改作文時,不宜給學生提過高的要求,最低的要求是找出同組內其他人文章中的錯別字和病句,恰當地使用修改符號,根據自己的能力提出意見,能讀懂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可以循序漸進,讓學生通過朗讀,錘煉字句,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刪去多余、重復的句子、段落,找出描寫不足的地方,發揮集體的智慧,進行刻畫描寫;從文章的中心是否突出,事例是否典型,表達是否生動具體,材料安排是否恰當等方面評改文章,寫出針對性評語;全面綜合修改意見,指導學生進行二次作文。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