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輔導對象情況概述
小杰,男,10歲,小學三年級學生。任性、亂發脾氣,不接受他人意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覺性差,高度自我中心??傉J為自己所做的事是好的、對的,對別人的批評不虛心接受。老師單獨找他談話,耐心疏導,還會聽取意見,如果當著大家的面批評他,他不但不接受,而且還不服。同學的意見更是不予理睬,甚至粗暴應對,心中只有自我,惟我獨尊。
二、背景資料
1. 關于家庭:小杰出生在幸福的家庭,家住廣州市天河區旭景小區,爸爸是某單位的負責人,媽媽是會計。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生活富裕,又是家中的獨養兒子,和奶奶同住。父母常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或者在外消遣,與孩子接觸、談心交流的機會很少。生活幾乎由奶奶照顧,長輩過于寵愛、放縱孩子。他是家中的“小皇帝”,奶奶聽憑他的吩咐,要什么都能達到要求。平時,吃的穿的都是名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2. 教養方式:父母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以及智力的開發。從小買來各種玩具,任其拆組,還為他購買了大量的課外書,請來家庭教師課外輔導,有時間一家人外出旅游。但對孩子生活行為方面卻過于寬松、縱容和溺愛。
3. 關于案主:聰明伶俐,活潑可愛,上課積極動腦,大膽發言。但興趣維持時間不長,老師稍不留意,他就做小動作,老師還不能當著大家的面批評他,只能課后說理。如果當著眾人的面說他,不但不接受,還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他成績較優秀,但從小受父母寵愛,自我意識嚴重,自傲自負,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別人碰不得,說不得。
三、輔導過程
對于這樣的孩子,必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他懂得自己錯了,并學會自己分析自己的錯誤根源,改正過來。具體方法是:
1. 聯絡情感,取得信任。
作為班主任,我針對他的情況,用更多的寬容,更多的真情感化他,常常與他進行交談,了解其生活、學習情況。課外還和他參加體育活動、游戲活動。我觀察到他由于與父母接觸機會不多,非??释玫礁改赴愫菒?,而非寵愛。因此經常不由自主地在老師面前“晃來晃去”,期望得到關注。每當他出現這種情形時,我特意像母親一樣輕輕地撫摸他的臉、抱抱他的肩膀,傾聽他講一些“無聊的故事”。他也因此滿足地與同伴玩耍去了。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他、接近他,與他建立起良好的母子般的師生關系。
2. 家長配合,相機引導。
父母因工作忙、應酬多而忽略了對小杰的行為教育、交流,這是小杰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經過多次家訪,家長的校訪,與家長交談,使家長明白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要愛護關心,教育方式也要民主,采納孩子的合理建議,也讓孩子意識到接納他人意見的重要性,做孩子的朋友。同時,又要嚴格要求,特別是對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要重視,不合理的要求堅決否定,不能有絲毫的松懈。
3. 轉換角色,幫助認知。
首先讓小杰明白,與同學產生分歧時,亂發脾氣只能讓同學更不愿意接納他,使得人際關系更惡劣。只有善于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才能更好地改變人際關系。然后利用課外時間,針對日常中的矛盾,通過角色扮演與角色換位,教他學習自我檢討,找出自己錯在哪里,并學會寬容和體諒別人。
4. 參與活動,學會合作。
小杰的學習成績較好,見識廣,語言表達能力強,思維敏捷。上課時,一看到其表現好,就在同學面前表揚他,讓同學們看到他的長處。平時班內開展小組競賽,語文包括寫字、聽寫、作業、背書、發言多個方面。還讓他擔任小組長,要求他做好榜樣,并幫助組內的同學一起進步,在組內同學中樹立威信,看到其他同學的優點。也讓他知道僅靠自己一個人是不夠的,培養他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在中隊、班集體討論會和活動中,還讓他做代表,表達同學們的心聲,培養他愛同學、關心他人的品質。此外,還和班主任商量開展班集體活動,讓他感受團結就是力量、合作使人快樂。慢慢的,又在同學中取得了一定的位置,同學們也開始接受和喜歡上他。在后來的家校聯系中,他的父母也反映孩子懂事了許多,十分欣慰。
四、輔導效果
通過一年的輔導,案主的性格有所改變,不再任性刁蠻,想干啥就干啥,行動有所收斂。有時,舊病復發,事后也能承認錯誤。能禮貌待人,主動幫助同學,有時同學看到他有困難,也主動幫助,他深深地體會到了同學間友誼的珍貴,從而更愿意去關心別人。當別人給他指出不對的地方,他也能虛心聽取。學期結束,他被同學們推選為“行為進步生”。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