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哲學觀的構建,要求回歸現實的課堂教學生活中去,可以從教師對自身的不斷追問、對化學教學持續的思索、對課堂生活、意義課堂、課堂文化的構建出發,讓化學教師依據自己的理性研究去實踐體驗。這也是化學教師把握化學教育世界和自身意義的一種具體的哲學思考。
一、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不斷自我追問
化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哲學構建的前提不是一種形式上的模仿、書面上的抄襲,而是內在觀念思想上的追問,在化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不同的前提性追問,層層剖析化學教學的本質、化學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1. 每一次備課時的追問
化學教師在上課前進行備課,要進行許多方式的選擇,進行許多方式的設想。那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的安排、每一個環節的預設、每一個方案的制定是否都有它進行的價值,是否可以進行這樣的追問:這一課的價值到底在哪里?這一課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教這些知識?僅僅是教知識還是有其更深遠的意義,那又是什么?這一課到底能給學生的現在和未來發展帶來什么?
2. 每一次上課時的追問
課堂是動態的、是雙向的,化學課堂生活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能力、情感、人格、觀念的發展。在每一次上課時是否可以追問:我的課堂是真實的嗎?有沒有虛假的猜測?有沒有為了追求與教材所描述實驗現象一樣而虛假的實驗?我的課堂是否有效?是否忽視化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系,是否忽視對教學三維目標實施把握?是否為了高考而忽視課堂的實際目標拔高教學內容與目標?是否忽視化學學習活動的內核——“實驗探究”?我的課堂是否互動?從學生的學習方式來看:探究實驗、結論發現、聯系生活、應用實際,在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很好的?從學生的學習水平來看:學生是否能積極投入、善于實驗;勇于探究、大膽聯想?
3. 每一次下課后的追問
一堂化學課下來,有成功有失誤,是否完成所謂的“教學內容”就萬事大吉。每次下課后不妨進行兩個追問。一是對教師角色把握的追問:我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激勵者?還是學生學習的知識傳授者、活動組織者?還是一味講授、反復練習、嚴厲監督?二是對課堂環境營造的追問:我是否既能積極營造寬松、民主、平等、互動的“顯性”學習化環境,又能關注學生“喜歡學、愿意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內在心理學習環境的構建?還是比較注重規范、有序的教學秩序?還是讓學生有專制、服從、沉默、壓抑的狀態?
二、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自我反思
化學教師教育哲學的建立,有賴于每個化學教師批判意識的覺醒和反思能力的提高。要通過反省、揚棄,不斷豐富自身的思考維度,開闊自身的視野來豐富自己的理念,讓隱藏著的舊有的化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哲學顯形、放大,讓變味的化學新理念得以澄清,讓迷失方向的化學課堂教學行為獲得指引。
1. 反省、揚棄
反省我的“備課”。每個化學教師在備課時要備知識、備教學環節、備學生,更要圍繞新的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效益來備。如:教學設計中不能只考慮教師活動和教學內容應該如何安排,而應考慮以“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實驗過程、學生會有什么樣的結論、學生需要掌握什么樣的知識”為中心,并兼顧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來設計。并明確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怎樣藝術性地追求這些目標的達成,而不是“化學常識”的展示。
揚棄我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教師尊重學生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的人的存在。沒有這個觀念前提,所有開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只能是“有形無神”的模仿。因此要揚棄教學的方式,如:“驗證實驗”別讓學生淪為“操作工”。動手操作、動手實驗確實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變化,可是在許多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實驗成為了教師的指令性操作,教師將學生實驗都細化成一步步具體的操作,學生只不過在教師的設計下按部就班,學生沒有自主,沒有創新,完全淪為操作工。動手實驗是要有明確的目標,但有時更需要隱性的引導,更需要學生自己摸索、體驗、發現的過程,而不是僅僅為了結果而去做毫無新意地操作。
2. 開闊自己的視野
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化學知識的問題,如果第一次問你你不知道而是讓學生下課后查閱資料、第二次問你你讓孩子課后再談,第三次問你你說不是我們現在學習的范圍,還有緊接著的第四次、第五次……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培養的學生的思維如何?探究的熱情如何?你培養出來的學生視野如何?不久前《中國教育報》公布了該報組織的全國部分城市中小學教師閱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教師閱讀書籍種類的排序中,教學參考類書籍居第一位。一些化學教師能熟練地報某個難題是出自哪一年的高考第幾題,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教材的第幾章第幾節是什么內容,卻不知道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不知道空氣質量簡報包括哪些內容和標準,不知道哈伯與合成氨的功與過,不知道“富特龍材料事件”“蘇丹紅一號”“達菲”……我們的課堂豐富的資源從何而來?課堂上學生開闊的視野何來?如果化學教師滿足照搬照套,當個“知識小販”,根本就無法從生命的意義上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一個優秀的化學教師應該有極其開闊的教學視野。廣闊的教學視野依賴于廣博的閱讀,但是現在不少教師畫地為牢,自己把自己禁錮起來,認為化學教師只要看化學方面的書籍就夠了。現在提倡研究性學習,生活中有哪個研究性問題會是純粹的某個學科的問題,“無能”的教師決不能培養“有能”的學生,所以化學教師必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使閱讀的面盡量寬泛一些,品位提高一些。
3. 豐富自已的思考維度
當我們習慣了過去一切作為結論呈現的時候,我們也習慣了不需要任何思考和懷疑的接納,和學生一樣地去接納。如果一個化學教師喪失了化學是一個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認識,那么他與學生又有什么區別呢?教師思考的貧困,則是長期以來“被要求”嚴格執行化學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結果,教師不需要自己來獨立琢磨教材內容的意圖,更不曾獲得自主的觀念……有生命活力發展的課堂需要教師能夠不斷豐富自身的思考能力。要反思:比如處理教材留下什么疏忽?實施目標還有什么缺憾?布置作業有沒有低效?解題思路是否只有參考書上的一種?在事后反思中,吸取經驗教訓,改進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善自我。教師的反思是一把利剪,在它的不斷修理下,思維之樹才能茁壯成長。
三、自我的重新構建
每一個化學教師都應該在追問和反思中去從“課堂文化”、“化學意義課堂”、“教師意義生活”中轉變觀念、形成理念,從思想的層面提升來重寫自身的課堂教學哲學觀。
1. 課堂文化的重塑
化學課堂文化的重塑也必須注意從科學事實出發,體現對實驗事實的尊重。它不是建立在傳達和解說之上,而是建立科學實驗觀念之上。讓化學課堂充滿科學的氛圍,讓課堂和教師成為它應成為的“樣子”,就要增加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探究,淡化對化學課堂的過份功利性期望,在過程中學會分享和創造快樂。“在實驗中學,在探究中思考”,是學生的需要,也是化學課堂科學文化的體現。豐富的化學課堂活動應是真、雅結合,快樂且有實際意義的。為了真,化學課堂活動既應與現實生活相貼近,又不與化學知識相背離;為了雅,化學課堂活動應精心設計,精致而巧妙。而最為重要的是,在這些化學活動中不僅應有師生、生生之間外顯行為的互動,更應有內在心靈的互動。知識與生活相交融,心與心相契合,文化便油然而生,自然彌漫于課堂之內。
2. 意義課堂的構建
學生在校時間的80%是在課堂中度過的,每一個化學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要有清醒的認識:一是對大教育的意義有清醒的認識;二是對化學學科特點和化學特有的教育意義有清醒的認識;三是每個對課堂學習內容在整個化學學科體系中的位置及怎樣顯現整體的化學教育意義有清醒的認識;四是對這些教育的意義怎樣通過每一個化學教學活動在學生身上實現有清醒的認識。在教學中具有了這四個清醒的認識,也就具有了化學專業化教師的意識。會去構造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會構建有意義的課堂文化,會進行有意義的課堂學習,也就能通過化學教師自身的教學過程來實現這種化學教育意義的過程。
3. 意義生活的構建
化學教師因為學科的特點有時免不了動肝火,每次大家總是考慮的只是化學教師寬容不夠、民主不夠,很少考慮到教師本身的生活!化學教師本身是人,要肯定并相信教師的創造性活動的價值所在,必須讓學校的每一位化學教師都應有著自己創造性活動的空間與時間、資源和實驗環境。我們應使化學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成為教師生命中的一個部分,“讓化學教師在自由中研究,在富有意義中生活”。筆者認為:正常狀態的化學教師參與研究與教師的教學探討至少應該以不擠占教師合理的休閑時間和空間為前提,并能有一定的集體研究的資源、環境和獎勵制度作為動力。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