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
詞匯是聯系語言和經驗之間最緊密的紐帶,并被公認為是掌握第二外語的關鍵組成部分。詞匯量的多少同英語水平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熱點。語言學習中,就接受能力而言,學生需先認識詞的拼寫方式,在遇到此詞時能回想它的詞義。語言的產出對詞匯的掌握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須知其拼寫和發音;辨析其所具有的不同的隱含之義,而不是簡單地掌握此詞的表面含義;它須了解此詞語言產出層面上如何與語法規則結合;如何恰到好處地體現語言產出中的社會語言學等等( Crew,1986)。近年來,中學生的詞匯量大大地增加了,卻難以將這些詞匯有效地運用于到寫作中來。
二、樣本分析
1. 對象
樣本來源于2008年,2009年廣州市高考一模的40份學生試卷和20份廣州市高考二模的學生試卷。60份學生試卷的英語水平位于中下至中上水平階段,總體為中等水平。廣州市高考一模、二模考試通常是由廣州市教育局組織的全市高考前的英語水平測試,在高三下學期的三月和五月統一舉行,全市統一評卷,有較高的可信度。另外,學生的作文詞數和15個高頻動詞的使用頻率數在作文中都是獨立的變項。
2. 方法
將學生在三個寫作任務中的40個樣本輸入computer readable ASCII files里,然后采用Wordsmith Tools for Windows based PCs軟件,統計出樣本里的總詞數和15個高頻動詞的出現頻率數。樣本里的高頻動詞的次數是指某個高頻動詞在每份作文中出現的頻率次數。如:“make” 在作文里出現一次,則次數是1;出現兩次,則次數是2。同一個詞的不同形式都歸入此詞的類別。如: “made” “making”都歸入詞語make類;“ have” “ has”都歸入 have類,但表示所屬的 “have”” 除外。詞數是指作文的總詞數,總詞數里,情態動詞 can、 could、should、ought to 、may、 might、will、would都是獨立的詞,不作為一對詞計入詞數;助動詞不計入詞數;動詞不定式to加后面的動詞作一個詞計算。
3. 數據
在2008年、2009年的三個寫作任務中,我將學生詞數和15個高頻動詞在每篇寫作中出現的頻率數以及當時的得分情況作了統計。列表如下:
4. 分析和結論
(1)學生詞匯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語言上的產出能力,詞匯量越大,英語水平相對越高。
(2)得分較高的學生使用高頻動詞的頻率較低,而得分較低的學生使用高頻動詞的頻率較高。
三、教學建議
1. 分層進行高頻動詞的詞匯教學
將學生按英語水平高低分為A、B、C三個層次。C組的學生在寫作中應掌握好這15個高頻動詞的用法,允許學生在寫作中出現一些初級的搭配,如:make our country beautiful;let us do more exercise;use the card to open the door等。對于A、B兩個層次,特別是B等層次的學生來說,則應在上述初級表達基礎上有所提高。教師應引導他們進一步加強詞義、詞性以及構詞法的學習和英語成語、詞塊的積累。如make our school beautiful可提升為beautify our school,有意識地避免較多地使用高頻動詞,同時也避免了漢語痕跡很濃的英語表達。
2. 提高學生的詞塊意識,鼓勵運用詞塊
提高學生的詞塊意識,給學生多些機會識別、組織和記錄詞塊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詞塊的搭配教學,在識別詞塊上給予學生大量指導。我簡單地歸納如下:
動詞+名詞:safeguard the belongings, spring a surprise, ease the pressure
形容詞+名詞: evil necessity, problem-solving skills, risk-averse culture
動詞+形容詞+名詞:become self-contained men, be adoring parents
副詞+動詞:strongly suggest, barely see, healthfully eat
副詞+ 形容詞: surprisingly useless, utterly amazed
3.“先搭架子,后砌磚”
針對英語中等水平的高三學生的作文,我提出了“先搭架子,后砌磚”的做法。“架子”即是指作文中各種文體的開頭、過渡、結尾的套語、套句和寫作句型。“磚” 即是指寫作的詞塊、詞匯、語法。目的是加快寫作的產出速度,擺脫寫作中教師投入大、產出慢或小的被動局面,這一點對高三階段A、B、C 三個層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樹立寫作的信心,促使他們主動記憶單詞、詞塊和文段。有了“架子”后,“磚”(詞塊,詞匯,語法,)的糾偏就容易多了。
4. 把詞匯放入作文話題語境中練習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詞匯訓練應放在作文話題這個語境層面上進行。教師對生詞和詞組的解釋都應是在提供了與之有聯系的作文話題(語境的上下文)中進行。簡單地給出詞或詞組的定義,而這些定義與作文話題的上下文、文化背景及學生生活語境不相關,將導致學生在作文中較難地運用,從而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師白白浪費了時間,這些是高三教師應極力避免的。此外,在語言使用中,教師應該告訴學生15個高頻動詞在口語體和書面語(寫作)的不同,有些口語體可以用,但在寫作時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則應盡量少用或者不用。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