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圍繞“五愛”教育——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朋友、愛自然,開展了一系列的“愛心教育”行動研究。在實踐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講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還要通過各種實實在在的具體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理”、“玩中懂情”,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國之恩,要報效祖國;感念自然之恩,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這是一種豐滿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刻骨銘心”的。
一、依靠學校,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專題感恩教育
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要采取繼承和發展的態度,給這些節日注入新元素,賦之以新意,讓孩子們在紀念節日的同時,培養他們對祖國、父母、老師、朋友和自然的熱愛之情,感恩之心。如教師節,組織學生制作敬師卡、獻花、“我和老師之間的故事”繪畫、征文比賽等“愛老師”專題活動,喚起學生回憶老師平日艱辛的勞動,感受老師對自己的點滴關懷之情。國慶節,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祖國發展我成長”——“愛祖國”大型慶祝活動,觀看60周年國慶大典、校園內進行建國60周年圖片展等。每年的“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組織學生參與“愛父母”的親情體驗活動,填寫愛心記錄卡,撰寫愛心日記等,在活動中體會父母的辛勤工作,學會用行動報答父母的愛。整合全年“植樹節”“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的節日,進一步鞏固我校“廣州市綠色學校”的成果,開展主題鮮明的綠色行動,如“小紙芯團再利用——螞蟻軍團行動”“我與小苗同成長,赤小鮮花迎亞運”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愛自然”就是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通過“學校”這個主陣地開展“五愛”感恩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引下,在同伴的協調合作下,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加深對“五愛”內涵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讓學生們了解節日是社會生活的精華所在,它們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和道德風尚,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更主要的是人們可以通過“過節”這個平臺來表情達意,抒發情懷。
二、深入家庭,開展寒暑假“感恩十星”序列活動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一組專業人員向一群四到八歲的孩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愛是什么意思?”孩子甲說:“我奶奶得了關節炎,再也不能彎下來涂腳趾甲。于是我爺爺總是給她涂,甚至當他自己的手得了關節炎也還堅持。這就是愛。”孩子乙說:“媽咪愛我勝過所有人。沒有人像她那樣在晚上吻著我入睡。”孩子丙說:“愛就是在你累的時候讓你笑起來的東西。”……
“愛”其實隱藏在我們生活的的點點滴滴,只是大家沒有去留意它。而中國歷來的傳統,親人之間表達愛都是比較含蓄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表達更是如此,為了讓孩子們知道愛、表現愛、奉獻愛,學校除了在校園內進行愛心教育,還利用每年的寒暑假開展“感恩十星”活動,內容很簡單,意義卻不凡:(1)放假期間聽父母的話,不惹父母生氣。(2)給父母做一頓飯。(3)幫父母打掃一天衛生。(4)替父母洗一次衣服。(5)幫父母洗一次手,洗一次臉。(6)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為他們捶捶背,揉揉肩。(7)贈送父母一張親手制作的新年賀卡。(8)……(10)我還能為父母做……開學后,教師把孩子們上交的“感恩十星”表格進行匯總,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完成得很好,有些家長還動情地寫下留言:我的孩子長大了,懂得關心父母了……
三、融入社會,建立“小水滴”愛心特色小隊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我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宣傳口號。是的,幫助和撫慰有困難的人,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小水滴”愛心小社團就是根據我校少先隊子課題“愛心教育系列活動”,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學校舉行的募捐活動中由學生和家長自發組建起來的。“小水滴”愛心小社團自成立以來,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組織有意義的獻愛心活動,如與山區家庭開展“親子家庭手拉手”活動、元宵節敬老活動、海珠區青少年樹木認種認養活動和發動為臺灣風災捐款等,活動效果非常好,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我們堅信,小小年紀就融入社會,參與各種公益的活動,這對我們的新生一代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