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做學習的主人。
1. 設懸念以激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經常結合課文內容的情節,精心設計一些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懸念,使學生對問題產生好奇心,帶著期待和尋求的心情主動地鉆研課文,直到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例如,我在教《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在學生自讀課文前,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我首先有意識地把既驚險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開頭和經過告訴學生,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為救埋在學校廢墟下的年僅7歲的兒子,一直挖了38小時。然后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這位父親能如愿以償地救回自己的兒子嗎?是什么力量使這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連續挖38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地搶救兒子呢?這樣的懸念一下子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好奇心、緊張和渴望的心情主動地認真自讀課文,并在自讀中知道了故事的結局:這位父親終于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其他同學,是父愛的偉大力量使這位父親冒著危險搶救兒子。
2. 創設情境以蕩趣,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
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愿望。創設情境是在教師的主導下,把一些教學的材料轉化為生動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角色,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例如,我在與學生進行的“我是小小推銷員”的口語交際教學時,就綜合運用實物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和學生表演情境來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熱情,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我讓學生選擇一件自己喜歡推銷的“商品”實物帶回家,并詳細閱讀有關“商品”的說明書。然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推銷產品時要注意什么問題。于是學生熱情高漲,看著自己的“商品”和說明書紛紛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見解,大家討論后總結出:推銷“商品”時要詳細介紹它的外觀、規格、性能、用途及使用方法。我再讓學生組織“商品”交易會,學生把自己準備的“商品”向小組內同學推銷,立即喚起了學生口語交際的激情,學生能主動地介紹自己的“商品”。最后,我讓每一個小組選擇一種“商品”合作進行推銷表演,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推銷表演時,我還扮成顧客,與學生打成一片。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合作精神。
二、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學會發展”是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要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必須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學”語文。
1. 設疑問難,使學生自主探究
設疑問難是培養、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例如,我在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巴迪小時候寫了第一首詩后,父親和母親為什么有不同看法?成年后,巴迪為什么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么幸運呢?”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學習。學生帶著疑難問題去自讀課文,討論、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覺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2. 自讀自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以讀為本,要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中悟情,動腦、動口、動手,真正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例如我在教《梅花魂》這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讀通課文,說說作者回憶了外祖父生前的幾件事,梅花是怎樣與外祖父聯系起來的,從這些事中體會到了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圍繞“從課文的哪些地方體會出外祖父思戀祖國的感情”這個問題深入讀書,交流討論,動手畫梅花圖;最后,我要求學生匯報自讀自悟成果,并給予評價和鼓勵。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