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年紀小,識字量少,缺乏自覺性和課外閱讀方法,閱讀中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一、營造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有賴于閱讀興趣的產生。在教學中,要注意優化閱讀的環境,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以激發學生的獨立閱讀的興趣。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課外閱讀。
1. 布置書香教室,營造閱讀氛圍
環境對人的影響極其重要,古人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可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讀書欲望。所以在新學期一開始,我就在教室設置了小小圖書角,動員學生把自己喜愛的有益的讀物存放到班級的圖書角里面,讓大家一有空便相互傳閱。為了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讀書意識和興趣,我在教室的四周墻壁、黑板報上開辟《每周詩摘》《名人名言》《學生日記》《謎語》和《新書推介》等欄目,讓課室的墻壁和黑板“說話”,向學生傳達讀書有益的理念,并積極宣傳課外閱讀的益處和有關閱讀的方法。這樣的布置,優化了良好的讀書環境,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2. 舉辦閱讀活動,共享讀書之樂
小學生天性活潑,且好勝心特強。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可經常在班上舉行故事會、猜謎會、詩文朗讀比賽和閱讀知識競賽等交流活動,評選出優勝者,加以表揚、獎勵,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成功感。這樣以賽促讀的方法有效地激勵了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二、統一布置,選好課外讀物
知識的海洋對于少年兒童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宇宙的奧秘,歷史的神奇,童話的有趣……都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但由于圖書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而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缺乏辨別是非黑白的能力,往往會被一些容易產生副作用的讀物所吸引。所以教師要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閱讀水平,對于他們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課外讀物。
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應考慮到以下幾方面:1.內容上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2.選擇的讀物要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3.課內與課外結合,鑒于低年級的學生字詞量不大,知識水平不高,理解能力不強,適宜向他們推薦一些淺顯易懂、愉悅性強的讀物。因此,我為學生選擇了一份合適的讀物——《小學生拼音報》。它是匯集名篇名著閱讀、課文拓展閱讀、讀寫訓練閱讀、科普閱讀、新聞閱讀、創新閱讀、開心閱讀等于一體的優秀讀物,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閱讀版塊為學生提供了營養全面的閱讀大餐。除每周開設一節讀拼音報的閱讀課,我還鼓勵學生課外自由看報。通過小組交流,學生自己選出小組長匯報讀報的心得體會,并評選出“讀報大王”。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甚濃,他們在閱讀中陶冶性情、增長知識,提高語文素養。
三、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但要愛讀,而且要會讀,讀有收獲。結合閱讀教學,須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精讀法。即是對書報上的某些文章或文章中的精彩、重要段落精細地閱讀。比如對于指導閱讀推介或老師結合教材推薦的有關文章,精讀法可準確而有創意地理解閱讀材料掌握精髓,讓學生在校內的課余時間或回家之后,去反復細讀,并按教師預先提出的思考題去思考、去解答。這種方法可使學生對所閱讀的材料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讀法。即根據自己在課內學習的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詩篇、文段,加深理解。例如學習了李白的《春曉》后,讓學生課外收集并讀、背李白的詩。教完《蘭蘭過橋》一課后,推薦學生閱讀《小學生拼音報》之《科技瞭望塔》欄目,科學家的“新型自行車”、“跳舞寶貝”等新奇發明,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樹立崇尚科學、探索科學的理想。
摘讀法。即抄摘文章有關的內容或好詞佳句。這可是課外閱讀指導中最常用而又最有效的一種方法。要想學生能夠從小養成學以致用的好習慣,必須要求學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在閱讀過程中把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好詞佳句等記錄下來,日積月累,為寫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