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課堂是指追求自然、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營造一種能促進學生自由、自主、健康發展的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的各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合作、共同發展,形成完美的教學生態,最終促進學生自我激勵、自我成長、自我完善。下面結合《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預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目標
我在預設本課教學目標時,除了強調掌握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背景、特點、影響等基本歷史史實外,還試圖讓學生明白這樣的道理:世界是需要秩序的,當人類面臨共同威脅時,應該攜起手來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否則將自食其果;在外交上,實力是基礎,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決定了它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中的地位;事物總是多方面的,要從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用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因為課堂不以掌握歷史知識、應對考試為唯一和最終目的,而是立足于學生的現實和未來的生活,使學生愛學樂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思想,生成智慧。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過程
我依據“觀察——思維——遷移”的客觀認識規律,先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本,從宏觀上把握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整體知識結構,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為下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接著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細讀課本及補充材料,分析探究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建立的原因,及美國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主導的原因,理解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的各自宗旨及相互聯系與區別。最后補充現實材料,創設新的情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并完成課堂練習。在每個環節中,筆者又按照三個步驟具體實施:先用投影展示問題或閱讀材料(導向性信息)→學生在教師的導向性信息的引導下閱讀課本或材料,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學生回答問題,提出問題,生生討論、互評,教師引導、點評。
三、補充生活化的課程資源,形成和諧的課堂教學內容
為了拉近世界史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我設計了這樣一道思考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與中國的關系怎樣?”課本沒有這方面的材料,但它是我們身邊的事,學生很想知道。這時,我適時地補充一些材料加以說明。如現任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行長首席經濟顧問就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他是第一位非美國或歐洲人士出任此職,這也體現了世界銀行重視中國的經濟模式。
四、巧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本課的學習內容中,重要的知識點是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但三大支柱的宗旨及相互關系,學生都覺得不好記、不好理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打了個比方:很多國家都到世界市場來做生意,它們吸取了以前的教訓,要為這個市場建立一個基本準則,這就是GATT,它打造了一個生意平臺;在買賣過程中,因為國家不同,存在雙方貨幣認可的問題,IMF建立了多邊支付制度,解決了互相認可的匯率問題,保證了交易的公平;某個國家想擴大生產,但資金困難,這就可以向世界銀行申請貸款,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這種生活化、通俗化的講述,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喚起了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應用生活化的評價方式,呈現和諧的課堂教學評價
在本課的課堂練習中,我出了這樣一道試題:2008年5月,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強烈地震,地震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爆發,受其影響,冰島國家瀕臨破產。我國要做好四川災后重建工作,冰島要避免國家破產惡運,各自可以向哪個組織求助?并說出理由(待選項分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聯合國四個組織的圖標,而不是它們的中文名稱)。學生表現出極強的參與性,覺得自己學的歷史知識是有用的,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習歷史的興趣與愿望。在講評試題時,我特別注重的是賦予學生評價的權力,給大家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去說、去想、去做,從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獲得成就感、快樂感、幸福感。這種體驗遠遠超出試題本身的價值。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