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與德育有效融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科教學目標、內容與德育目標、內容加以整合,以達到教書與育人有機統一,教學與德育互動促進的效果。
體現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理念的課堂教學評價,以促進學生學習品質提高和品德內化發展為核心目標,在教學與德育目標、內容、過程、形式、氛圍等方面的整合性、有效性、創新性為導向的評價模式。強化學科與德育有效融合的課堂教學評價,目的是更好地實現學科課程教學目標與課程育人目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德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學習與道德品質的有效發展,促進教師教育與教學專業能力的發展。
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是提高德育有效性、落實新課標要求,以及推動課堂教學評價發展的需要。
學科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而德育低效是困擾學校教學和德育的老大難問題,強調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與德育實效性,破解德育難題的“杠桿解”。
一、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
學科性原則。學科教學有其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德育與學科教學融合在課堂中進行,就必須遵循學科教學規律,不要把各學科教學都變成思想品德課。也就是說,要以遵循學科教學規律為前提,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科特點,挖掘顯性的、隱性的德育素材,與學科知識教學有機地融合。
浸潤性原則。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要防止生搬硬套、貼標簽的現象發生。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結合的德育點應不同。進行融合時,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效益性原則。效益性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成果與為之而付出代價的比率。課堂中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而存在的,效益性原則成為了衡量某些教學環節、活動是否達到學科知識學習與德育要求的重要判斷標準。
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利于學生的發展。評價要有利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科知識掌握與道德內化。二是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評價不僅是評判教師的教學現狀,同時是教師自身對課堂教學過程與行為的反思,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
課堂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研究的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德育因素的評價在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沒有受到重視,如何科學有效的進行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的評價,從而為課堂教學實踐服務。我們的評價以教學目標、內容、過程、形式、氛圍、效果為緯,以整合性、有效性、創新性為經,構建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從教學目標、內容、過程、形式、氛圍等一節課的基本內容,具體評價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整合性及有效性,結合整節課來評價創新性,根據評價量表進行定量評價。最后聽課者從整體效果、特色亮點、改善建議進行定性評價。具體評價指標包括以下幾項。
1. 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整合性。這里主要觀察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體現的融合意識、理念、思路。教學目標、內容、過程等方面的融合點選擇是否合情、合理。具體如下:
教學目標:準確、清晰、有序提出符合學科特點和德育要求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通過挖掘學科教材潛在的德育因素,或增加教材內容德育內涵,實現課程育人。
教學過程:知識教學過程和品德內化規律結合達到教學過程育人。
教學形式:特色鮮明地體現學科教學與德育目標與內容要求的教學形式。
教學氛圍:創設師生有效合作、互動促進的教學情境,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和品德自我構建的氛圍。
2. 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有效性。這里從教學與德育,效果與
效率,即質效與時效的實效、雙效、優效程度,同時從教師教與學生學在能力、靈活性、互動性確定課堂行為的有效性。具體如下:
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實現學科與德育雙效預期目標程度。
教學內容:完成學科教學任務及德育要求的程度。
教學過程:學科教學各環節所體現的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育人效果。
教學形式:教學形式的特色性及實現雙效目標的有效性。
教學氛圍:師生互動學習心理氛圍與品德構建氛圍形成的程度。
3. 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的創新性。從課堂的學科特點、課堂與德育融合特色及教學設計、情境創設的創意等方面體現創新。
4. 整體效果的定性評價。聽課者從整體效果、特色亮點、改善建議三方面對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進行定性評價。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