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課的一線教學中,我們探索建構出了目標揭示——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點撥——目標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一、本模式基本程式(操作)
1. 目標揭示
一些研究表明,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習者學習目標明確比沒有目標可以節省60%的時間。有人打過形象的比喻:沒有目標的學習像是飯后散步,有明確目標的學習像是運動會上賽跑。因此在課堂上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相當必要。
對于如何揭示一堂課的目標,我們也做了嘗試。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對目標的揭示是直接的陳述表達,例如要掌握什么知識、形成什么樣的能力、培養怎么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結果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學生有點模糊,不知道怎樣去達成。于是我們采取了目標問題化的形式,把每個目標都以問題的形式來揭示,這樣一來學生就很清晰地知道要他們干什么了,從而在課堂上就會關注相關的內容了。
2. 學生自主探究
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要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就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陳舊的觀念,做到還給學生時間,還給學生個性,還給學生權利,還給學生尊嚴;注意傾聽、注意鼓勵、注意師生互動、注意引導、注意寬容,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因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是本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在此環節可采用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創設情境等形式,使課堂成為學生體驗生活的實踐場、探究知識的實驗室。讓學生在“問題情境”、“角色扮演”中,開展積極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溝通中,在切身的體驗探究中,掌握知識、陶冶情感、發展能力、提高覺悟。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擁抱美好的未來》(九年級)的主題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活動: 飛速發展的社會,對我們青少年的素質還提出了哪些要求? 十年后的我們將會是……
這種探究活動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間,避免了簡單、機械化的解讀。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而在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匯聚,智慧在碰撞,出現了許多不可預設的問題,不斷生成新的資源和信息。學生通過發現、選擇、重組的多種過程形成新知。經歷這一探究過程,結合所學知識,學生可能從終身學習能力、世界眼光、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等方面形成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3. 教師點撥
這個環節是對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自主探究活動中產生的知識進行梳理,也是對教材的回歸。學生在經歷了自主探究環節后,形成了自己的觀點看法,而這些觀點看法良莠不齊。因此教師在這個時候必須要撥開云霧,對學生在認知上的偏差進行明理矯正。這樣課本的觀點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可以提升學生的體驗,幫學生建構知識,從而形成觀念、提高行為動機。
4. 目標檢測
這是鞏固和發展教學成果的環節。完成了以上的環節,學生是否達到了“三維目標”,這需要進行檢測。對于知識技能性的目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具體題目來考察。而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在檢測上相對比較復雜,因此這個環節必須要進一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是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抑或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行。例如,在學習探究完《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九年級人教版)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完成:“承擔好為人子女的責任(一個星期的時間),并請父母進行評價‘我是否是一個負責任的人’”。這種檢測給予學生再次體驗的機會,使學生學習的道德知識、情感真正內化,上升為道德行為,從而也實現了我們的教學目標。
二、本教學模式收到的效果
1. 有利于知識的自行生成和發展。本模式關注通過師生互動而自行生成新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思維可能表現得異常精彩,從而營造出全新的課堂知識氛圍。
2. 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本模式往往以生動的問題情景、真實可感的生活題材、新鮮有趣的現象展示、自主求解的寬松氛圍、快樂的過程體驗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力,誘發探究欲望,產生思維動力。
3. 使學生個性得以充分表現、潛能得以充分發掘,促進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質疑、解問等探究活動本身就蘊含著創新體驗,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緒、靈感受到激發,產生出很多新的東西。
4. 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本模式中,學生自主探究、情景分析等最終都回歸到了日常的實踐當中來。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