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題上發現問題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窗戶”,常常是打開文本的一把“金鑰匙”。可以通過課題揣摩文本的內容;可以通過課題推測文本的思路;可以憑借課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可以通過課題尋找知識鋪墊,拓展文本背景。例如我在教《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題目的重音應落在哪里?學生很快抓住了作者精心構思的文眼“落”字。接著再引導學生理解題目。學生深入文本發現問題:“落”字含有凋謝之意。我再提出問題:“落”還有別的意思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了爸爸的花兒落了的‘落’字還指爸爸離開人世,學生發現并認識了題目“落”的真正含義: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調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離開人世。同時為了發掘文本思路,我再提出:“花兒在全文結構中起著什么作用?”學生通過默讀文本,找出并抓住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挑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挑”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很自然理解了花兒在文章結構中起到線索作用。順理成章地,學生也能就著文本探究出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再如教《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課時,我精心安排學生讀題目,讓學生從題目中獲取信息。學生根據已往閱讀課題的方法、經驗,從題目中發現并理出以下幾個問題:?譹?訛羅布泊在哪里??譺?訛消逝什么意思??譻?訛羅布泊曾是一個怎樣美麗的仙湖呢??譼?訛美麗的仙湖為什么會消逝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求知興趣與欲望通過課題激發了,深入讀文本,在探究學習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過程中,文章的深度也出來了,學生把握文本的寫作目的及表現手法自然也水到渠成。
在矛盾中發現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有矛盾處就有爭議之處。學生在爭議中各陳其由,各抒己見,讓不同的意見彼此交鋒、碰撞、融合、辨明是非、求同存異,無形中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詞語與詞語間的矛盾,提出問題,探究矛盾,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有效的引發,能培養學生自我發現、自我解決、自我醒悟的能力。如我在教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第二課時,學生精心朗讀,發現了看似矛盾、實不矛盾的三組相反的詞語“歷史與現實”“悲哀與美麗”“真實與荒謬”。它們怎么能統一于一體呢?該如何理解?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很快激活,情感的體驗就很容易實現了,方法能力的培養也盡可以貫穿其中。再如教魯迅的《孔乙己》一文時,學生讀到最后一句:“孔乙己大約已經的確死了?!蔽乙龑W生:你認為這句話是否矛盾?請說說理由。學生通過朗讀句子,發現“大約”與“的確”這兩個詞不達意有矛盾。那作者為什么估計而又肯定孔乙己已死了呢?于是學生通過這個問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思考,具體感受到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必然宿命及作者用詞不達意的準確用意。教師在這種情景下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就會倍增,注意力也會格外集中,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在假設想象中發現問題
假設是根據已知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對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性提出一種假定性的推測和說明。假設是發揮思維能動性的有效方法。想象作為形象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依賴于過去的感知、記憶和表象,同時還需要創新思維的參與。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卻能包容整個世界,促成進步 ,孕育革新,是人與生俱來的感受性沖動,是推陳出新后理性建構的原動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的最高層次就是善于在假設想象推理中發現問題。如我教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品析推敲人物形象,理解深層主題: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弟弟于勒的態度變化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有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當時于勒一眼認出眼前向他買牡蠣的人竟是自己的親哥哥時,于勒叔叔會有怎樣的心理、行動呢?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 ,我首先對他們進行點撥: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想象;也可以從于勒本身的性格特征進行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舉例向學生談談,最后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言。此時,學生思想的火花迸發了、拓展了,很多學生從不同的心理角度各抒己見,從中獲得了一種學習的成功感和自豪感,激發了學習的內動力。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