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讀課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很多時候課堂教學卻是低效的。有些課堂教學過于注重課文本身知識內容的灌輸,忽略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無法全過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想的共鳴,從而讓知識真正內化。有些課堂教學穿著教改外衣,運用的某些新的教學手段流于表面,雖然引起了學生興趣,但學生走馬觀花,過目即忘,所獲不多。有些課堂教學則無法很好地兼顧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這也導致了整體教學效率的低下。其實,讓訓練成為常態教學,有助于提高初中語文教讀課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多種訓練方式結合,提高基本知識板塊教學的有效性
識字學詞、掌握一定的文學常識、讀通課文、了解內容、理清文脈,是語文教讀課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知識板塊教學內容。我們通常所見的教學過程是:學生預習,抄寫生字詞、查找作者的背景資料、給課文劃分層次;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背景資料,學生朗讀并摘記,展示生字詞讀音,學生誦讀字詞;教師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學生速讀全文,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小結,布置作業。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當堂吸收消化知識的能力下降了,而且也影響到學生對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我認為在這個知識板塊的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師生的互動,想辦法讓訓練的形式多樣化,并且讓訓練常態化,將死知識變活,將淺顯的知識向縱深拓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提高這部分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且挑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以下以《老王》為例進行說明。
1.教學課文作者資料的環節,讓學生進行猜讀和出題訓練。我首先依次出示楊絳和錢鐘書的相片,讓學生猜測他們是誰。由于是圖像,全班同學都注意起來,幾乎異口同聲回答出來。接下來展示作者楊絳的文字介紹,讓學生閱讀,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試著就這些文字介紹設計幾道填空題,考考老師和其他同學。這樣不僅擺脫了簡單識記的枯燥性,讓學生很好地當堂識記了本篇課文的作者資料,將課后復習的時間節省下來,更重要的是,學生也更清楚今后應從哪些方面去了解一位作家。
2.生字詞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聽寫競賽訓練。我先讓全體學生看字讀音,然后請出男女生代表各一人到黑板上聽寫,其他同學在下面就老師指定的范圍、選擇規定數量的詞語出聽寫題。最后教師在學生的引導下當堂批改聽寫,并以“開火車”的形式再次考察多數學生對詞語的掌握。
3. 在掌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的教學環節中,展開質疑提問的訓練。讓學生設計可以用原文回答的問題,以此來推動他們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前告訴他們可以使用“為什么”“怎么樣”這些疑問代詞。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板書各段大意,并有意調換順序而佯裝不知,讓學生來發現問題,并陳述理由,由此又讓學生對文章的構思有了更高度的認識。
二、對學生進行深入文本的質疑提問訓練
在此環節的質疑訓練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為明確閱讀的目標,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還是以《老王》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已經初步理解本文作者寫本文的意旨:表達社會的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之情。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重點向欣賞品味課文語言、學會表達過渡。我給出了本環節質疑的范圍:事例的分析、人物的刻畫、詞語的運用、句子的內涵。也給出了質疑的格式:為什么這樣寫?怎樣寫?然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品讀課文。為了避免問題扎堆,避免一些同學的游離,我還規定,四人小組中,每人要質疑不同范圍,并要求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在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教學時,也不是由教師包辦代替,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獨立解決。學生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則啟發、引導、組織大家一起解決。這樣的針對性更強,不僅針對學生的問題,也針對學生的能力。針對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得到強化、培養,使教師的主導性不斷轉化為學生的主體性,進而達到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少講授、學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三、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拓展訓練
所謂拓展訓練,是指按照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后,就課文中的某一內容進行拓展,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文字、音像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從而對該內容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覺形成自己的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訓練要求師生從語文知識的微觀教學中解脫出來,升華為語文能力,思維發展,創造力的培養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再以《老王》一課的教學為例。完成教學后,我設計了一個拓展訓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不幸者?我們可以為不幸者做哪些事情?這是比較淺層的口語表達和思維的綜合訓練。學生回答踴躍,舉手的人此起彼伏。然后我展示了收集到的一些相關場景的動人圖片,展示了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善良體味善良”等相關的名言要求學生積累。在我沒有作出特別要求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該周的隨感中不約而同地寫下了結合了親身體驗的高質量的學后感。還有人以“送人玫瑰”為題,寫了自己與同學的交往,這源于《老王》一課,但又與《老王》一文的主題不同,我很欣慰。通過這樣的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拓展訓練,學生在這篇課文中將所學的語文知識內化,升華為語文能力,思維得到一定的發展,也展現了一點點創造力,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不幸者的不幸,也觸動了他們對現實中善良行為的關注,人格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因為將訓練等同于練習或實踐,也很少有人有意識地讓訓練成為語文教讀課文課堂教學中的常態教學,更少有人明確提出將訓練作為常態教學。其實越來越多的教師都在無意識或有意識地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確立學生在教讀課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期待真正而持續地提高語文教讀課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是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過程其實多數是依附著訓練的實體來實現的。我希望通過本文的一些論述,引起同行們更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確立訓練在初中語文教讀課文課堂教學中的常態教學的地位,提高初中教讀課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