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閱讀《語文建設》2010年第6期時,對《“課文閱讀四步法”——讀鄭振鐸先生的啟示》一文頗感興趣。原因在于作者鄭仁水老師的一段話說到了我的心坎上,引發了我的強烈共鳴。他在談到語文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時是這樣寫的:“我們每每教學一篇課文,雖然課前布置了學生預習,但實事求是地說,學生由于沒有好的預習習慣、預習方法及預習時間保證,大多只是停留在稍稍瀏覽的階段,有的甚至連看一遍也沒有。總之,普遍的情況是沒有預習,或雖預習也只是聊勝于無罷了。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上課又急于落實自己寫在教案上的幾個教學步驟,課自然上得磕磕巴巴……”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各學科教師都會強調的學習環節之一。但是,相對而言,我認為語文學科的預習習慣尤其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強調:“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強調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而預習習慣當是語文學習“良好習慣”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鄭老師所說的學習情形在很多學校很多教師身上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恐怕很多教師都這樣做了,但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沒有落實、沒有形成習慣的情況可能更多。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凸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還強調師生和生生的互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課文有充分的預習、對文本有深入了解、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如果學生對課文沒有做足預習工作,對文本內容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老師一進課堂就開始上課,按照自己的預設環節進行教學,那么就有可能出現像鄭老師所說的課上得磕磕巴巴的情況:課堂上互動無法開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難于調動,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等等。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是一定要多讀多思,才能夠讀透讀懂的。尤其是那些篇幅相對比較長、內容相對比較晦澀難懂的文章,如“語文版”教材中的《一厘米》《百合花》《故鄉》《囚綠記》等,就要反復閱讀,仔細揣摩,才能最大限度達到了解作者創作意圖、理解文意的目的。還有就是那些文言文,如《訂鬼》《出師表》《游恒山記》《魚我所欲也》等課文,一定要在熟讀甚至能誦的情況下才進行文言字詞、句式、翻譯和文意的把握,最后進入賞析的環節。顯然,預習是語文學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眾所周知,閱讀是讀者與作者、與文中人物的多層交流。學生只有在課前作了充分的預習,有了足夠的感悟,才能真正讀懂文章,進入探討、交流階段。正如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嚴華銀老師在《三位一體:“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實現方式》一文中所說的:“……沒有學習者自己獨立進入文本的深度感受,反復體會,當然就無以產生關于文本的真知灼見。”因此,學生只有充分做足預習的準備工作,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當代教育改革家、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在他的教育專著《魏書生文選》第一卷中寫道:“十年來,我一直引導學生自學整冊新教材。我總是請教導處在放假的時候,就把下學期的新教材取來,發給學生。”并傳授預習課文、自學課文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的學習效果。他在回答同行的提問“魏老師,你覺得你這些具體做法中,哪種方法對提高考試成績最有效?”時是這樣回答的:“平心而論,我覺得引導學生自學整冊教材的方法最有效。”魏老師引導學生自學教材的做法,其實就是引導學生預習課文的做法,這也充分顯示了課外預習對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美國暢銷書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習慣的力量》一書中寫道:“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原來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習慣就是一點一滴,循環往復,無數重復的行為動作養成的,好的習慣可以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因此,切實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應當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有人曾說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往往不是老師“教”的結果,而是老師引導、學生自己“踐行習得”的結果。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學生自學的結果。對照魏書生老師的成功經驗,我覺得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是令人信服的。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學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會“學”了,擁有了能確保自己生存發展的“漁”——學習的本領,那么,學生就必然會步入學習的快車道,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