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體態語言,活躍課堂氣氛
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倡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能很好地彌補傳統英語教學的缺陷,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對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農村小學硬件設施無法與城市小學相提并論,利用多媒體上課是許多農村小學不能做到的。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來彌補這個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比如,教師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使用體態語言教學。體態語言分為手勢、面部表情、目光和身體的接觸。恰當地運用體態語言,能豐富教學,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在教學Let’s do時,我邊讀邊做動作,讓學生模仿學習。教學Let’sing時,我則根據歌曲的大意和旋律,自編了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跳。同時,我還注意利用體態語言來創設具體的教學情景。如,為了運用I’m sorry句型,我故意碰了一位學生的頭,隨后摸摸他的頭引導學生說出That’s OK 。體態語言的使用不僅能讓學生快速理解,同時達到了一定的視聽效果。
二、巧用農村素材,豐富教學實踐
農村小學除了難以實施多媒體教學外,實物教具也是相當缺乏的。沒有配套的教具,教學中我把著眼點放到了生活實際上來。農村風景優美,鄉土氣息濃厚。這既能成為英語教學的直觀教具,又能為學生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習素材。記得四年級教學數詞時,正值秋季,田野上到處是嬌柔的狗尾草和金黃的秋菊,美麗極了。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明天在回學校的路上,和同伴合作分別采集狗尾草和秋菊各20支,留待下節課用。第二天的課堂氣氛精彩熱烈,學生們用狗尾草和秋菊,學習了1-20的數數和20以內的加法。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用具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師應當珍惜農村所蘊含的豐富教學資源,適當地把它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定會有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將生活引進課堂,增強學習氛圍
農村的學生往往因為缺少較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導致未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家長們或許意識到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但自身文化水平較低,對英語更是一竅不通,無法在家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應盡量地創設英語習得氛圍,讓學生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快速地掌握語言。如清明節后,我燙了個新發型,進到課室后發現,正在讀書的學生里有的在發笑,有的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我立即明白,學生一定是在討論我的發型。我不動聲色地說:“Look at me,please. How do I look?”開始學生不敢說,后來有一個膽大男生說:“So bad.”我趕緊問:“Why?” 該生回答:“You look very old.”我說:“What am I like?Can you tell me? Now , Let’s talk about this question.”話音一落, 學生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真的非常熱鬧。可見,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無論是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創設真實交際語境更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真實的情境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討論起來自然更加投入了。
四、延伸課堂教學,促進語言的發展
農村學生英語語言水平比不上城市學生,除了課堂教學的因素外,很大的原因,是農村小學生的英語課外學習的機會較少、課外英語學習的資源較為缺乏、課外英語學習的督促嚴重缺失。我不但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還給學生開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給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以此促進語言的發展。每兩周,我開設一節英語課外活動課,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Task time” 的卡片和書冊,張貼在英語角上;請學生自由表演“story time”的故事,開展相關的競賽活動;讓學生給“Let’s sing”的歌曲配上舞蹈,并在活動課上表演;和學生一塊討論“Good to know”中不同國家的各種行為習慣和風土人情,表演簡單的英語笑話等。此外,我推薦學生觀看CCTV-10的《希望英語雜志》和CCTV-少兒頻道的《智慧樹》中的泰迪熊學英語環節,使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習得知識,獲取外部信息,培養語言運用的能力。
農村小學英語教師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采取多元化的英語課堂教學,彌補農村小學教育中的各項不足,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給農村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