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創新求異、學會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和互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多方探討,初步提出構建“解讀歷史模式”這一教學方法。“解讀歷史模式”就是依照某一典型歷史問題的解讀方法,構建出可供分析、解決其它目標同步到位,從實質上內化其為新的知識結構的教學模式。新課標下的新教材以模塊、專題反映人類重要歷史內容,“解讀歷史模式”這一方法有利于新教材的教學活動。
以下為“解讀歷史模式”的特點及釋例:
1. 多角度剖析歷史概念的特點。對不同歷史概念,由于現行新課標下的新教材直接概述的較粗、較少,故學生難以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多挖掘這方面問題,幫助學生把剖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內化其為新的能力。如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生產關系三要素的模式去剖析“均田制”:(1)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國有(以國家掌握一定土地為前提,初期表象為國有,到唐朝中后期,實為私有);(2)人們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農民地位比奴隸高,可較自由地勞動;(3)產品分配形式:受田者交納租、調后,余者可自由支配。用這模式,可剖析井田制、王田制、租佃制等。這就達到了《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的教學目的。
2. 靈活多變地比較、提煉理論的特點。這是研究歷史最具活力的一著,又是高考較為普遍運用的命題方式。(1)比較歷史人物的模式:如比較馬克思和洪秀全,可用模式:社會存在→社會意識→行動方向→社會影響。此模式可聯系到眾多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可有效地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歸納的能力。此模式也可用于比較列寧和孫中山,或毛澤東與蔣介石等人物。當中,還能培養學生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的能力。(2)比較東西方的農業化和工業化成因的模式:地域、意識因素→經濟、政治因素→經濟發展模式及水平不同。指導學生推理、分析后,便可得出:東方從屬于西方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結果。這樣可培養學生以史引論的能力。(3)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經濟騰飛的共同模式:如比較南韓、新加坡在二戰后經濟起飛的共同點,可用:初被控制→獨立→引進外資、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重視科技教育→大力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騰飛。從中可見重視科教,善于采用先進科技成果,是其共同做法,別的國家可借鑒,如中國。后兩模式可使學生實現《歷史課程標準》中“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的要求。
3. 鍛煉學生思維、語言表達、臨場發揮的能力的特點。可用辯論形式解決、消化歷史問題的靈活機動的模式。要選用與社會熱點問題相關的歷史現象,要求學生尋找材料、自由發揮、口頭表達及應變能力。在新教材《辛亥革命》一課中,有些學生對教材里關于“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的課文表述提出了疑問。對此,教師應因勢利導,重視學生的不同疑問、不同見解,可根據教材的相關內容,設置“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有關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教師要把學生的不同疑問、不同見解作為自己講課的中心議題,引導學生大膽發言,鼓勵學生創新求異、自主探究獲取歷史知識。此教學實現了師生互動,突顯學生的學習探究性;既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又能活躍氣氛,有利于培養學生互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觀察和分析社會的能力。
4. 富有預見性、創新性、思想性的特點。思維創造是人類共有的思維類型之一,是新課標的要求和目的,也是學生走進社會后的一種必備能力。我們可用斯大林總結資產階級民族形成的五條標準模式:(1)統一的地域;(2)統一的民族經濟;(3)統一的市場;(4)統一的語言;(5)統一的民族意識,去分析、預測中國大陸與臺灣的統一問題。這問題既可立足現實,又可了解過去,并展望未來,成為一個有預見性、創新性、思想性相結合的典型模式,是一個有巨大發揮余地的大問題。我們還可把這一模式用來分析德意志國家的統一事件。這就把新教材中的《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和《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兩個專題聯系起來,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