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學生自殺、出走和校園暴力事件等屢屢見諸報端,說明不少學生承受了來自學業、家庭乃至社會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已達到不平衡狀態甚至是不健康狀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在學校里,僅僅依靠心理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和個別咨詢是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的。班主任作為一個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是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和主要的承擔者,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的優勢,適當兼負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詢師的責任,根據學生的異常情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導師。
班主任開展心理輔導的優勢
班主任對學生情同父母,又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對學生全面而真誠的關懷,能夠更多地得到學生的接納和認同,學生對班主任往往也容易產生一種依賴感和信任感。班主任在班級心理輔導教育中有天然的權威性和深厚的影響力。
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有更多的靈活性、多樣性和針對性。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的了解也是最深入和全面的,所以更能夠把握學生的心理脈搏,方便結合各種活動或契機,對學生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或團體輔導。如在母親節或父親節來臨之際,召開以孝心為主題的班會,可以培養學生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發展,使學生懂得體貼、關心他人。在一些突發事件或危機現場,班主任更能夠捕捉心理教育的主題或素材,因勢利導,取得非同一般的效果。
班主任在科任教師與學生之間起著溝通、調解作用。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形成相互協調配合的局面,使每一個科任老師都參與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形成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合力。
班主任可及時與家長溝通,家校聯手,共同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支持。班主任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為家長開設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講座,向家長傳授與現代教育相適應的家教方法,使家長能以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幫助,創設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以利于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家訪,不定期與家長聯系交流,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班主任進行心理輔導的形式
優秀的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擅長利用個別談話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如考試前發現學生嚴重焦慮,可以對其進行放松訓練,也可以在全班進行。考試后有學生出現失落、不平衡心態,可以對其進行挫折教育,提高其耐挫能力。
班主任還可以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班會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保證了針對性又有實效性。形式可以是專題講座,也可以是專門的心理訓練課,在活動中通過行為訓練、暗示、情景劇表演、討論或辯論、案例分析等方式,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班主任發現男女生交往過密,甚至談戀愛的學生比較多,可以利用學生談戀愛帶來了消極影響的真實案例,適時進行人際交往輔導,同時開展集體活動,讓男女學生在交往中掌握恰當的社交禮儀,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當學生中出現打架行為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或情景劇表演,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沖突,學會巧妙化解矛盾等。健康的社交心理不僅有助于班集體的建設,也對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有幫助。
當發現學生攀比、浪費現象嚴重,班主任可以進行消費觀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懂得體諒父母,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當學生學習有困難,或者上課經常走神、抄作業、考試舞弊,班主任可以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基礎和特點,學會統籌安排,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并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訓練,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跟心理問題有關。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像個消防員,哪里有災情往哪里去,對學生的問題缺乏預見性和對癥下藥的方法,結果自己疲憊不堪,收效卻甚微。而成功的班主任懂得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心理教育的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這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加強學習,與學生一起成長。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