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著名的古詩告訴我們,凡事要善于全方位、多角度看問題,才能揭示事物本質,了解事物的整體,避免片面性,才能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如果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能夠運用這種唯物辯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就會事半工倍,大大提高說服教育的效果。
一、從學生的角度去說服
(一)要善于從“學生”這個群體的角度去說服教育學生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被管理者,由于他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就不同。學生更多的是希望教育管理者關心、愛護和理解他們。因此,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要和風細雨,不要狂風暴雨,要合情合理,不要橫加指責;要尊重理解他們,不要諷刺和挖苦他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要多從學生的角度著想,給學生一點尊嚴,給學生一個面子,給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要把學生一棍子打死。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要讓學生口服心服,把你的說服教育化為前進的動力。
(二)要善于從“學生”個體角度去說服教育學生
教育者面對的是許多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生理狀況。具體地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政策制度,采取不同的說服教育方法,把每一個學生作為特殊的個體,多問幾個為什么。只有了解學生犯錯的真正根源,有的放矢,才能把更多的個體行為轉化為集體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達到管理育人目的。要避免不加思考的簡單粗暴批評或懲罰學生,避免使學生身心受壓抑、受傷害。
二、從家長的角度去說服
管理者在遇到犯錯誤學生時,要善于從家長的角度多問幾個問題:“如果我是學生的家長,希望管理者怎么做?”“你這樣做,符合家長對你的期望嗎?”從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幫助學生,讓學生感到你和家長一樣關心他、親近他,確實為學生著想。這樣,學生才會接近你、信任你,把你的說服化為自覺的行動。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近其生,才能育其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通過講道理、擺事實,去啟發引導他們,要嚴格要求自己,積極上進,遵紀守法。
三、從制度的角度去說服
教育管理者說服教育學生時,不要高高在上,要善于從制度的角度去說服教育學生,讓學生知道你只是制度的執行者、落實者,學生違犯的是制度,不是教育管理者本人。給學生講清楚違犯了什么制度紀律,該制度的具體要求和意義是什么,違犯紀律的后果是什么。這樣,學生便會理解你,不會把你看成眼中釘、肉中刺,促使學生從自身找原因,承擔責任,從而把自己的言行納入到學校統一的規范管理中,在制度約束范圍內發揮自己最大的自由。在制度紀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管理者公平公正執行制度,學生遵守,雙方都沒有權利搞特殊。
四、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去說服
由于閱歷的差距,大多數學生還不能認識到“人的歷史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綜合”。還不能認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正在書寫著自己的一撇一捺,正在繪制自己的歷史。要教育學生,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并不會隨著畢業一走了之。尤其是中專以上的學校,學生在校的表現,畢業時學校會客觀記錄在個人檔案中。檔案將隨本人到用人單位,作為用人單位對你最初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甚至影響人的一生。因此要教育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行為與書寫自己的歷史緊密聯系起來,好好表現,為學生時代描繪一幅和諧的圖畫。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書寫好自己的歷史。
五、從師生關系角度去說服
如果把學生比作產品,那么教育者每年都要向社會輸送許多“產品”。這種產品不同于物質產品,學生到社會上后,還能夠認得曾經教育管理培養過他們的學校領導和老師們。如果我們把教育管理看成是和學生交朋友的過程,無疑會增強教育者對學生的愛心,真誠地去關心、幫助學生,像朋友一樣去和學生平等地交流。這樣老師就不會動輒責罵學生,動輒侮辱學生人格,動輒簡單粗暴處理學生,學生也會把老師看成朋友,尊重和理解老師。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能夠生活在一塊,也是一種緣分。多年之后,教育者就會自豪地說:“我桃李滿天下了。”無論你走到何處,只要有你學生,他們都會像朋友一樣熱情待你。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