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現階段,廣大教師努力踐行新的課程標準,把新的理念滲透應用于日常教學,對課堂教學的效益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然而盲目追求高效益又使部分課堂產生異化現象,一些教師甚至錯誤理解高效的課堂就是在最少的時間內灌輸給學生最多的知識,出現了拔苗助長、不符合學生學情、不利于學生發展的高耗低效的教學行為,這反映了不少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層的 “形似”水平,沒有向課堂教學時效的“神韻”深挖細掘。
一、正確解讀課程三維目標,找準課時教學目標的落腳點
課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高中美術鑒賞模塊的《移情草木——中國古代花鳥畫》,設定了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老師花了近30分鐘對五代、宋、元、明、清時期的花鳥畫知識以及作品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和分析,還列表從工筆、寫意等方面展開了詳細的比較,然后用剩下的一小部分時間引導學生感悟文人畫,講授畫家移情草木的情懷,以及學生討論分析作品、完成作業,來不及評價就匆忙下課,整節課學生收獲不大。
本課關鍵要緊靠課題“移情草木”去挖掘深層次的內容,可簡潔帶過學生初中已學過的花鳥畫的題材和表現手法等知識,精講一兩張五代和宋代的作品,而利用學生思維活躍的最佳的第10—30分鐘,把重點筆墨放在元、明、清時期的文人畫鑒賞部分,如對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軸》、朱耷的作品《鵪鶉圖》精講深挖,落腳點就在引導學生理解古代花鳥畫家緣物寄情的特點,發現并感受文人畫的美,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精神內涵。
二、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的容量,避免教學內容泛化
課例:一老師執教《石窟藝術的寶庫——敦煌莫高窟》一課,用平鋪直敘的談話式,將欣賞課上成“故事會”,整節課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結果老師說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頭霧水。經統計,她的PPT課件共有55張幻燈片,內含102張精美圖片。
平鋪直敘的教學只是讓學生走近作品,卻無法發表對作品的見解,也無從獲得欣賞作品的能力和基于自身對作品的解讀。它雖然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但是無助于學生洞察力和分析力的形成,使作品分析流于表象而無法觸及實質與深層含義。其實可以通過對教學環節設計的形式性、趣味性,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學媒體要簡潔,教師應精心挑選典型作品供學生欣賞,避免學生遭多媒體“電灌”以致審美疲勞。
三、適度安排教學活動,避免課堂泛活動化
課例:某老師執教《年畫色彩之美》,整節課安排得密不透風:視頻導入——老師講授——師生問答——學生小組討論——圖片分類——分類作品展示——小組完成年畫填色練習。在問答環節,老師的提問話音未落,學生就仿佛表演脫口秀,對各地年畫的特點倒背如流。布置學生作業練習時,老師居然要求學生隨便用自己喜歡的色彩做填色練習,枉費之前對年畫的色彩知識作了大量的鋪設。最后盡管學生作業呈現的形式很有新意,琳瑯滿目,也無法挽回低效課堂的事實。
熱熱鬧鬧的課堂,然而觀課者如坐針氈、如同嚼蠟,很不是滋味。學生在思維方面的鍛煉明顯不足。學習過程遵循認知的一般規律,但不可將知識學習全盤活動化,似乎課堂學習沒有熱鬧的活動,就不是新課堂。
四、關注細節,避免干擾課堂教學的隨意行為
課例:一節初中課例《我心中的大海》,兩個老師在同一課堂共同執教,教學形式有新意,還在一節課內引導學生了解四種技法,學生感到新鮮,聽課老師也覺得眼前一亮。剛開始老師講課聲音激情澎湃,課堂也非常活躍,漸漸的,兩個老師兩個麥克風,猶如兩大擴音器,一節充斥著噪音的課堂,就算再有新意,也同樣是高耗低效的課堂。
學習主要是腦力活動,靠思考理解去解決問題。這要求課堂有個溫和安靜的環境才利于腦細胞的活躍。在高分貝的吵嚷聲中,學生會感到身心疲勞,學習效率下降。
教學時效是在課堂一定的時間內實現的教學效果、達到的教學效率、產生的教學效益。教師應擯棄“立竿見影”的思想,樹立“滴水穿石”的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扎實研究,靜心思索,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該顯隱交替,內隱思維為主,交流合作探究結合,不能沉溺于表象的、淺層的、無思維內涵的活動。打造時效課堂,必須研究教學時機,研究教學任務,研究學生學情,以適當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現三者的高度匹配,才稱得上形神兼備的課堂。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