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自打中風臥床以后,這句古老的俗語總是隱隱約約地縈繞在老王心頭,如夢魘般揮之不去。
老王的老伴去世得早,自己一人含辛茹苦將兒女拉扯大。姐弟倆深知父親的艱辛,特別孝順。當初找對象時,倆人提出的首要條件,不約而同都是要對老人好。兒子大學畢業后自愿留在縣里工作,呆在父親身邊;女兒婚后也主動搬到父親所在小區附近,以便時常過來照顧。女婿和兒媳在孝敬父親上也從來沒有二話,有好吃的首先想到給老人嘗嘗,一聽到老王想要什么,立馬給買回來。孩子們放學后做完作業便偎在爺爺身邊,聽那些“過去的故事”,或者陪爺爺下棋、散步。朋友和鄰居們都羨慕不已。
一年前,老王突然中風,所幸被兒女及時送到醫院,經過醫生搶救脫險,但偏癱在床。開始時孩子們一如既往的孝順:媳婦、女兒每天都為他洗腳、擦身;兒子、女婿每天探望,還時常送來營養滋補品。然而老王心中總有一絲難言的不快,尤其是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無名的不快也越發明顯,因而脾氣越來越差,性格變得急躁、古怪,感覺小輩們不像以前那樣孝順他了。由于行動不便,有時想拿個東西或出門轉轉,孩子們可能就會用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搪塞過去。難道真的應了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
心路心語
“久病床前無孝子”不能簡單地歸罪于“兒女不孝”。患者心理上的變化,尤其是負性情緒的影響,也有相當一部分責任。
眾所周知,久病纏身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病情遷延難愈,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樣樣需要小輩們照顧。一方面自己飽受疾病折磨,另一方面也感到家人為自己奔波、操勞、忙碌,易出現焦慮、內疚、自責心理,怨恨自己身體不“爭氣”,甚至消極悲觀、自暴自棄、絕望厭世。
患者幾十年來已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生活模式,小輩們如果不按這個模式伺候,就會心中不滿。而小輩們由于工作、子女的事情憂心,有時難以周到。日積月累,這怨氣便越積越多,有時表現為生悶氣、抑郁少言,有時則表現為暴躁、怒氣沖沖,遇到瑣碎小事就大發雷霆。首當其沖的發泄對象,就是一直陪在身邊侍候自己的親人。短期的“無理取鬧”,兒女們還可以理解、容忍,但誰愿意總是當受冤枉氣的“出氣筒”呢?日子一久,自然也會產生負性心理反應,對老人由最初的同情、憐憫變為埋怨甚至厭煩,在感情上慢慢疏遠。
社會輿論普遍偏向于患者(特別是老年人),于是小輩便擔負起“不孝”的罪名。當然,社會上不孝的子女確實存在,但如果將“久病無孝子”的責任全部歸咎在小輩身上,這就顯得既不公正也不合理了。
要做到“久病有孝子”,需要患者與兒女共同努力,雙方都應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彼此諒解、互相體諒。
對于患者的無理暴躁,兒女要給予理解和包容,切勿感情用事,更忌與其爭吵,以免傷他們的自尊心;要付之真誠的善心,幫助他們正視現實、消除顧慮,鼓勵他們振作精神,摒棄有害的心態;促膝談心,講一些與患者病情類似、但通過樂觀頑強的斗爭最終戰勝病魔的生動事例,來開導、啟發,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調動積極因素主動配合治療。有意見,要及時“曝光”,不要埋在心底形成“定時炸彈”。
對患者來講,要善于調整自己的情緒,豐富生活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小輩是否是孝子的關鍵,有時候也在長輩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