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人們喜飲冰鎮啤酒和飲料,由此誘發胃病的患者也明顯增多;多見于寒冬臘月的胃腸痙攣,也因急飲冰水、開空調低溫睡覺等原因,在夏季發病。就是平時腸胃“倍棒”者,也常因貪“涼爽的口福”而“很受傷”。
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脾為主水谷運化之臟,與一年中氣溫最高、雨水最足的長夏相應。天熱,很多人睡眠不佳,情緒煩躁,導致抵抗力下降、精神緊張,會加重胃脹、胃炎等癥狀;同時由于身體代謝旺盛和出汗,人體消耗也比較大,故應加強脾的“運化”,從食物中吸收足夠的營養。
中醫把脾胃歸為消化系統,稱為“后天之本”,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在《黃帝內經》中有“倉廩之官”美譽。脾胃在五行屬土,按陰陽的概念,又分脾為陰土,胃為陽土。就中醫理論而言,脾為濕土,喜燥而惡濕;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脾氣主升,功能主運;胃氣主降,功能主納。脾胃二者,陰陽相合,升降相因,納運結合,共同完成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轉輸,彼此協調,缺一不可。若因致病因素的影響,破壞了這一關系,影響到兩者的協調,就會發生疾病。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提出“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意思是說人必須順應四時之氣,不能違背“天和”的原則,逆時而行。夏季氣候炎熱,人多汗而皮膚腠理開放,使陽氣趨于表而不藏乎內,從于外而不從里,故《黃帝內徑》有“長夏善病,洞泄寒中”之說,認為夏季人們脾胃陽氣不足而多寒,提出“春夏養陽”的養生概念。
民諺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的說法,其實很有道理。按中藥學所講,生姜,性微溫,味辛,歸肺、脾、胃經,有溫中作用。此處的“中”為中焦,即脾胃。此諺明確告誡人們:在盛夏酷暑之時,切不可忽視“暖胃”這一流傳千古的養生原則,可以多吃一些姜來養護脾胃陽氣,有助于健康防病,延年益壽。
當今人們在養生法則中提出以“脾胃為先”,無論是運動、情志、飲食等方面,都應把養護脾胃放在首位,避免一切有損脾胃的惡習。如“勞倦傷脾”,“思慮傷脾”;“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谷不入,半日而氣少,一日而氣衰”;“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等。長夏之時,中焦陽氣不足,若再飲寒涼,以寒增寒,脾何以承受?即便是胃為陽土,喜潤,也不能肆意寒涼。因此,盛夏應慎寒涼之飲。老年人脾胃本身已虛,又值中陽不足之時,更要慎之又慎。夏令時節可吃一些祛濕熱的食物(菠蘿、南瓜、薺菜、薏苡仁等),而不是一味的以冷制熱。唐代年八十余仍步履輕便的柳公度談及養生時說:“我無他也,但不以氣海熟生物,暖冷熱,亦不以元氣佐喜怒耳。”
溫馨提醒:
●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紅柿、黃瓜等可常吃,但必須洗凈。
●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
●夏季吃肉太多易生痰火,應多吃豆腐、鯽魚、西瓜、苦瓜、綠豆和玉米等食品,盡量不吃難以消化、過于肥膩及辛辣的食物。
●消暑可喝不太濃的熱茶,少吃甜食,多補充水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