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別名茺蔚、坤草,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膀胱經,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于治療婦科疾病,有婦科圣藥之稱。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益母草的藥用價值。春秋時代的《詩經》、《爾雅》、《神農本草經》等,對它都有記載。《本草綱目》記載其味辛微苦,無毒。《本草求真》記載其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為胎前胎后要藥。凡女性血淋、血閉、血崩、帶下血痛,懷孕后見胎漏,臨產時產難,產后血暈、療癰、乳腫等癥,服用益母草皆能去瘀生新。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單方驗方,根據不同的婦科疾病對益母草進行不同的加工制作,用之卓有效驗。
現代中醫認為,益母草能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產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痢疾、疳癥、痔瘡、打撲內損、瘀血和大、小便不通。近年來發現,其所含的益母草生物堿能明顯提高氧自由基清除劑活力,增強心肌抗氧化能力,抑制心肌脂質過氧化,有保護心肌作用。臨床用于心肌缺血病人,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故男性也可用益母草制劑。
傳統的益母草制劑為膏劑。現在市場上常見、且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益母草制劑主要有顆粒劑、膠囊和片劑三種。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益母草,藥理作用也基本相同,可增強子宮收縮力和收縮頻率,提高子宮肌張力(用于產褥期),還具有利尿消腫作用。其中益母草顆粒劑為口服沖劑,每次1包,每日3次,開水沖服。功能活血調經,用于經閉、痛經及產后瘀血腹痛等癥。益母草膠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3~6粒。功能活血調經,行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月經不調、痛經、產后瘀血腹痛等癥。益母草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功能活血調經,祛瘀止痛,用于月經不調、血瘀痛經及產后出血。
市場上還可見到其他益母草制劑,如加味益母草膏(益母草清膏400克,當歸50克,熟地黃50克,白芍50克,川芎50克)、復方益母草膏(鮮益母草50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地黃10克,紅花10克)等。這些藥物雖然都是調經之藥,但有所區別。加味益母草膏含有四物湯成分,偏重于調經養血,有化瘀生新之效;復方益母草膏含紅花等活血藥,偏重于活血調經。
現代發現,益母草有小毒,過量服用會出現一些中毒反應。益母草堿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先興奮后麻醉作用,能引起呼吸中樞興奮,呼吸增快增強,甚則呼吸麻痹;而且在收縮子宮的同時能擴張小動脈,使血壓下降。一般在服藥后4~6小時出現中毒癥狀,中毒劑量為90~150克。主要表現為突感全身乏力、酸麻疼痛,下肢呈癱瘓狀態;重者伴有大汗、血壓下降,甚或虛脫。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為超劑量用藥和孕婦誤用。因此,控制用量和孕婦慎用是預防益母草中毒的關鍵。
注意事項
(1)孕婦禁用。血虛無瘀者慎用。(2)月經過多者不宜服用本藥。(3)氣血兩虛引起的月經量少,色淡質稀,伴有頭暈心悸、疲乏無力等不宜選用本藥。(4)糖尿病患者慎服。(5)感冒時不宜服用本藥。(6)平時月經正常,突然出現月經量少,或月經錯后,或陰道不規則出血,應去醫院就診。(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長期服用應向醫師咨詢。(8)服藥期間忌食寒涼、生冷食物。(9)服藥兩周癥狀無改善,應去醫院就診。(10)對本藥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11)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