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漢今年60整,患糖尿病已有10年。由于按醫生指導服藥治療,血糖始終保持較好,尿糖也比較平穩。但最近去醫院檢查,發現尿中有微量蛋白,說是蛋白尿。王老漢忐忑不安地去找糖尿病專家問個究竟。專家告訴他,糖尿病有多種并發癥,由此引起的尿中物質變化很多。因此要定期到醫院檢查,不僅要觀察尿糖,還要觀察其他指標。
尿糖當血糖達到8.8~9.9毫摩爾/升以上時,尿糖即可出現。但是人與人之間有很大差別,而且其反映的僅僅是瞬間血糖變化,因此最好過30分鐘再檢查一次,以更準確反映血糖情況。一般認為,餐后2小時尿糖陽性是發現血糖變化較小的2型糖尿病線索。但是,目前測試尿糖試紙的質量往往有些差別,需要注意。
微量蛋白尿尿中白蛋白每日排泄量在30~300毫克/日,排泄率20~200微克/分鐘,即可視為微量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癥狀,提醒你要控制血糖和血壓,防止病情發展。由于白蛋白排泄量每日不同時間變化可達30%~50%,因此,應在6個月內收集3次24小時尿標本,如果有2次測定尿白蛋白排泄率為20~200微克/分鐘,或者收集尿標本3次以上,其平均值為20~200微克/分鐘,就可確定為持續性微量白蛋白尿。微量蛋白尿也可以發生在急性感染、運動后、長時間站立工作、尿路感染、月經、前列腺肥大以及高蛋白攝取過多時,排除這些因素后,才能認定為糖尿病腎病引起的蛋白尿。
顯性蛋白尿尿蛋白量每日300毫克以上,即可稱為顯性蛋白尿。如果同時檢查腎小球濾過率正常,為A期,應嚴格控制血糖;如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則為B期。一般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未經很好治療,10年以內有10%~25%出現顯性蛋白尿,20年內有25%~50%出現顯性蛋白尿。出現顯性蛋白尿后仍未經正確治療,7~10年可進入腎功能不全末期,腎小球濾過率明顯下降,往往需要透析治療。
尿酮體尿中發現酮體和體內胰島素作用不足、抗胰島素激素相對過剩有關,可視為酮(酸)中毒和血糖控制不好的表現。非糖尿病患者在饑餓、絕食、嘔吐、脫水、發熱、激烈運動等情況下,尿中也能檢查出酮體,應予以區別。
鐵傳遞蛋白鐵傳遞蛋白和白蛋白分子量接近,往往在腎小球基底膜出現障礙時出現。尿中鐵傳遞蛋白可能早于白蛋白出現,可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指標。此時患者腎小球可能出現彌漫性病變,必須去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腎小管障礙標志物排泄N-乙酰-β-氨基葡萄糖酶等,是近位腎小管上皮細胞存在的一種糖分解酶類。如腎小球上皮細胞出現障礙,則此酶排泄量增加。尿中排泄此物質,往往在微量蛋白尿出現之前,表示腎小管可能出現功能障礙,其原因是血糖控制不好。血糖正常后,此物質逐漸減少和消失。
尿C肽胰島分泌一個分子前胰島素,可以分解為一個分子胰島素和一個分子C肽。C肽在腎臟代謝,血糖高時腎小管再吸收能力下降,使尿中C肽排出增加。一般認為,每日24小時C肽排泄量在20微克左右,多為1型糖尿病;若在30微克以上,為2型糖尿病;血糖改善后C肽隨之下降。測定血清C肽是評價胰島細胞功能的重要參數,能準確反映胰島素β細胞的分泌功能,對2型糖尿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更改:
我在2009年《家庭醫學》(上)第11期發表的《常晃身益健康》一文第三段,介紹了晃身健體法的方法,考慮到實際操作性,現做如下更改,并向讀者致歉:
百次為一小節,300次為一個晃程,開始時每次可做3~4個晃程,熟練后,每次5~6個晃程。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山東濟南劉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