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虛擬世界中的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以網絡為中介進行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信息獲取與交換行為,是主體與隱性對象或顯性對象的互動過程。[1]早在2001年就有學者斷言:“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直接交往的方式,將向基于互聯網的間接交往的方式轉變。”[2]2004年在湖南五所高校進行的調查顯示:“幾乎100%的大學生接受、認同互聯網,網上豐富的信息、便捷的交流、誘人的內容,讓人無法抗拒。”[3]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更顯示出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研究網絡空間中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特征并引導大學生科學利用互聯網進行健康的人際交往是高校思想教育領域應當關注的內容。
一、網絡虛擬世界中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
1.電子公告牌
電子公告牌,即BBS。它是集信息發布、討論、聊天為一體的網絡載體。一些大型的網站,尤其是高校的校園網上一般都設置有BBS,如: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南開大學的“小百合”、上海交通大學的“飲水思源”等,都已發展成大學生在網上進行思想交流、討論問題和共享信息的活躍場所。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BBS在大學生中的應用普及率達55.5%。[4]
2.網上聊天
網上聊天是借助于諸如MSN、騰訊QQ、網易POPO等即時通訊軟件在線交談的交流方式。網上聊天兼有口頭和書面交際的功能,沒有特定主題和目的,語言隨意,不注重規范性,并具有即時性、便捷性、隱蔽性等特點,特別受到大學生的青睞。據調查,即時通信的應用普及率在大學生中高達91.1%。[5]在網上聊天時,大學生無需顧忌自己的身份,可以直抒內心的郁悶,自由釋放心理壓力。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社交能力較弱的大學生更趨向于借此擺脫自卑,結交志趣相同的朋友。
3.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類似于傳統的書信交往,但又有鮮明的特點,便捷即時、易于保存、超大容量,可以附帶傳送音頻、視頻,且能實現一對多的投遞。無論身處何地,只要登陸互聯網,人們就可以發送和接收郵件。調查顯示,電子郵件在大學生中的應用普及率達81.4%。[6]電子郵件的諸多特點使其克服了傳統書信交往的時空限制,拓展了大學生的交往空間。
4.博客
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和網絡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不斷更新的網絡出版方式。”[7]在博客中,大學生能夠發揮個人的文字表達能力,把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歷程、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發布,滿足發表自己作品的欲望,更可以以文交友,進行深度的思想交流與情感溝通。因而它很快就普及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5.網絡游戲
網絡游戲具有角色選擇多樣、組織機構仿真、交流迅捷廣泛、操作簡便易學等特點。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64.6%的人經常玩網絡游戲。[8]網絡游戲給予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或不敢有的角色體驗。游戲過程中講究配合,在一定程度上要成為游戲的贏家必須依靠團隊合作,其互動性拓展了大學生的社交范圍,也使那些現實中感到孤獨的大學生找到了集體的歸宿。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失敗的學生往往依賴網絡游戲尋找精神寄托,以至于網游成癮,學業荒廢。
二、網絡虛擬世界中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特征
1.交往主體符號化
現實物理世界中的人際交往是通過文字、語言、表情、儀態、手勢等信息完成的。但在虛擬世界中,交往主體及主體之間的信息傳遞都已轉化為數字符號。當然,符號化的交往主體并不是虛無的,其存在的基礎仍然是活生生的人,其所進行的交往本質上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交流,反映的也是人的思想內容。
2.交往角色多重化
網絡交往是以電腦為媒介的“人—機—符號—機—人”形式的交往,交往主體常常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這種隱蔽性為交往主體隨意虛構自我形象提供了條件,仿佛網絡與顯示終端搭建了人物角色表演的舞臺,人成為后臺的導演,通過創造各種不同種類、不同性格特點的虛擬角色,與另外的虛擬角色進行交往。大學時代正是塑造自我人生的重要階段,網絡的虛擬性滿足了他們嘗試多種角色和身份體驗的需求。因此,虛擬世界中的大學生常常用一個個“面具”代替自己,以多重角色與他人交往。
3.交往關系平等化
交往平等是人際交往的理想,但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活動往往由于身份、社會地位、職業、年齡、性別、學歷等諸多社會性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實現真正的平等。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人本身所具有的各種社會屬性被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交往規則被淡化了,各交往主體都擁有了話語權,不存在中心和權威,不受地域的限制,交往更加自由、平等。在這里大學生可以忘卻現實社會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地位差異,無心理負擔地自由選擇交往對象,直抒胸臆,真切地表達思想情感。
4.交往對象復雜化
現實物理世界中的交往對象往往只是自己身邊具有血緣、親緣、同鄉、同事、同學等關系的特定人群。網絡虛擬世界中的交往對象則具有多元選擇性。從技術上講,有了網絡,人們就可以在幾十億人當中自由地選擇交往對象。通過網絡大學生們能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尋找他們想與之交往的人,交往領域從親友、同學、師生等簡單的交往圈拓展到社會各界,交往的對象日趨復雜。
5.交往空間社區化
現實物理世界的人際交往由于客觀物質條件的限制,交往活動一般都被限制在一個比較明確的狹窄的空間范圍,且交往主體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空間距離。計算機網絡徹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阻隔,交往主體之間的物理空間可能遠在天涯,也可能近在咫尺,但交往活動基本存在于一個個虛擬的網絡社區中。網絡社區基本是源于相同文化特質的人群由于彼此之間強烈吸引而借助網絡構建的,要求只有對本社區的文化價值觀具有認同感的網民才可加入。它能像現實生活中的居民社區那樣提供許多服務,比如發布信息、聊天交友、讀書學習、討論交流、購物、游戲、聽音樂、看電影等等。在網絡社區中,大學生容易找到與自己擁有共同興趣或專長的人,并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體驗現實中不曾有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性情孤僻、交往能力差的大學生對網絡社區更是趨之若鶩。在這里,匿名性使他們不必擔心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又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使他們能克服心理上的交際恐懼感,獲得人際交往所帶來的滿足和愉悅。
三、加強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引導
網絡已成為眾多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網絡交往為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資源、交流思想、溝通情感、釋放心理壓力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其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積極作用不容置疑。但網絡交往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交往主體躲避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因而削弱了現實生活中應有的是非感、責任感和榮辱感,容易助長一些網民的非理性行為。還有些大學生把網絡當成了逃避現實的避風港,沉迷于網絡,以至于淡漠了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情感,造成人格的異化。而網絡交往的開放性特點又決定了大學生的交往對象不再局限于學校、家庭及周圍的同學朋友,其復雜性已遠遠超出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應對這些來自網絡的挑戰。
1.適應網絡時代,提高網絡運用水平
在現今的復雜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還應適應網絡時代發展的要求,提高網絡技術的運用水平。大學生在網絡中的言論往往是其思想的真實流露,很多學生常常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愿意或不方便告訴老師、同學的想法通過網絡匿名的形式表達出來。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如果擁有較高的網絡技術水平,不僅可以通過瀏覽學生的QQ空間和博客,快捷、詳細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敏銳的思維迅速抓住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可以運用QQ群或BBS來發布相關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和交流,及時反饋學生的意見,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2.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
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理性對待網絡交往,對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不能采取簡單說教和粗暴禁止的方式來解決。一方面,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和網絡道德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網絡交往自律意識,使大學生明白網絡虛擬世界并不是一個毫無約束、絕對自由的世界,構建文明道德的網絡文化需要每一位大學生做出自己的貢獻。另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是相互交織、融合、互動互促的關系,現實世界是虛擬世界的基礎,虛擬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拓展,虛擬世界相對獨立于現實世界,可以豐富我們的學習生活,但不能把虛擬世界完全等同于現實世界。
參考文獻:
[1]黃肖靜,白冰.青少年網絡交往中的越軌行為[J].當代青年研究,2006(9).
[2]陶國富.網絡交往的泛化和精神文明的深化[J].社會科學,2001(6).
[3]張文.大學生:網絡讓我愛恨交加——來自湖南5所高校的學生網絡行為調查[N].中國教育報,2005-02-21.
[4][5][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9/1/13/92209.doc.
[7]方興東,王俊秀.博客——E時代的盜火者[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37.
[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
[EB/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9/4/13/16465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