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校期間都在為畢業后就業做著各方面的準備,如重新選擇好就業的專業、加強實用課程的學習(如計算機、英語)、考各類從業證書等。但卻忽視了用人單位最看重的能力方面的準備。用人單位最注重哪些能力呢?如果將大學生獲得的全部能力簡稱為學力,學力可分為三個方面:認識能力、表述能力和活動能力。認識能力和表述能力屬于個人自身的內在能力,活動能力屬于個人融入社會的外在能力。用人單位看重的正是學力,而非學歷。
一、認識能力
認識能力包括理解力、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記憶力、想象力等。被用人單位列于前三位的是理解力、注意力和觀察力。
理解力是一種綜合學習能力,它包含思考力、洞察力、聯想力、解釋力、綜合力、分析力、概括力等多種能力。理解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思考中需要有對問題的洞察力,對問題由此及彼地聯系需要聯想力,對問題進行合理的說明需要解釋力,把整體內容分散來理解需要分析力,把分散的內容集中起來需要綜合力,將問題由現象上升到本質需要概括力。從理解的這六個維度,可見理解力的意義:(1)解釋:能對事物進行合理的論證說明。(2)釋譯:能對事情進行言之有理的闡釋和詮譯。(3)應用: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新環境的能力。(4)洞察:能洞悉事物本質,體察事物內涵。(5)移情:能深入體會他人感情和觀點。(6)自我認識:能認清自己,認識到自己思維與行為模式的優勢及局限。這些基本囊括了一個人創造、創新的主要素質。
提高理解力的主要方法有:(1)加強“前理解”。前理解是指理解發生之前,主體已具有的對理解有制約作用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因為理解總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等為基礎的。所以充實知識、總結經驗、變換思維方式等是提高理解力的前提。(2)理解性閱讀或分析性閱讀。以所學內容為中心,通過分析、綜合,達到對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的把握。理解閱讀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分析與綜合的過程。古人說,“善讀者,始熟讀而明其章句,繼融會而究其義蘊。”“明其章句”屬認識性閱讀;“究其義蘊”則是理解性閱讀。(3)注重實踐,反復訓練。理解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建立新的知識并組成一個知識系統。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唯有持之以恒。大學生提高理解力,主要通過各門課程的學習來進行。還要抓緊自學機會和時間,有意識地進行對理解力的訓練。國外大學用課程設計的方式來鍛煉理解力,是值得借鑒的提高理解力的有效途徑。
現代心理學對注意的定義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渙散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心理因素。培養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有:(1)自我暗示。不斷提醒自己“集中精力”“不要分心”,自我暗示能夠激發心理活動積極性,有助于注意力集中。(2)情境想象。做作業時想象自己是在參加大考或競賽,使自己緊張起來,迫使注意力自然集中。(3)查找原因。找到分散注意力的某些刺激,而后回避之。(4)培養間接興趣。間接興趣指對做某事的目的、意義感興趣。培養注意力僅靠方法是不夠的。理想的召喚、意志力的磨練、自制力的增強等都不可或缺。用人單位看重注意力是因為注意力渙散的人工作時心不在焉、漫不經心,因而可能疏忽信息、放過機遇、坐失良機。
觀察是獲得信息和資源的重要途徑。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會有創造。良好的觀察力具有目的性、精確性、銳敏性、客觀性和全面性等品質。科學家都具有非凡的觀察力。牛頓發現萬有引力規律,瓦特發明蒸汽機,都要歸于觀察之功。觀察力包含兩條必備要素:感知因素(視覺)和思維因素。觀察是包含著思考的用心行為,而非隨便看看。因而觀察力又稱“思維的知覺”。在觀察中通過思維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才能迅速、完整、真實地抓住事物的特點,深刻地認識事物。觀察為思維提供原材料,思維將觀察所得的材料加工形成理性認識,二者結合才會迸射出絢爛的創造火花。
對觀察力的培養與對思維的鍛煉是同時的。沒有思維的觀察模糊雜亂,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和作出科學的判斷。有思維參與的觀察力,加強了認識的客觀真實性和深刻性。觀察、思考、理解的過程就是知識認識、掌握、牢記的過程。培養觀察力的方法很多,主要有:(1)明確的觀察目的;(2)周密的觀察計劃;(3)必要的知識準備;(4)濃厚的觀察興趣;(5)精力集中的觀察習慣。最重要的是要養成觀察的意識。長期堅持,從所處的環境、身邊人和事物的特點著手,最終養成習慣,訓練出潛意識的觀察能力。善于觀察可以使人變得睿智、縝密,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成功的機會往往降臨在懂得觀察的人身上。
觀察力、注意力和理解力是記憶力的三重保險。一切思維活動始于記憶,而記憶力又始于觀察力。有人提倡用培養理解力來應對記憶力差的情況,認為理解了就不用記了。但各種認識能力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緊密關聯、相輔相成的。首先,注意力是其他諸能力的紐帶。不注意就不會去觀察,注意的后續往往是觀察。而觀察又對注意力加以強化。觀察在腦海留下的烙印里一定包含著對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不可能只是光與形的幾何體。沒有理解力、想象力的參與,觀察力不可能獨自轉化為科學創新和創造的能力。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的提高又是對理解力提高的重要支持。古人在觀察中注意到北方人臀部寬,南方人腳掌大,繼而思考出緣由:北人擅騎馬,南人擅站船。所以認識能力的培養是綜合進行的。加強某種能力的鍛煉時,一定附帶著其他能力的同時提高。
二、表述能力
探知科學世界和人類社會都需要良好的認識能力。對認知的結果的傳達與表述則需具備良好的表述能力。表述能力分口頭和書面兩種。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口頭表達能力。因為與社會發生最直接、廣泛交際作用的是口頭表達。現實生活中辦事是否效率高,待人接物恰當與否,與口頭表達能力有密切關系。現代社會日益電腦化、信息化,人機對話、現代通訊等都要求語言簡明、準確、達意。佶屈聱牙、辭不達意的口語表達無法適應社會對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高的要求。“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晏嬰使楚,孔明戰群儒都是以口才超群大獲成功。對就業而言,能說會道者更為用人單位所青睞。到職場應聘時需要介紹自己,向客戶推銷時需要“三寸不爛之舌”,和同事相處時需要良好溝通,與人協作時需要清晰表達觀點,出色的表達能力總能夠創造更多的機會,是未來立足于社會的基石。
大學生口頭表達的勇氣和能力都比較欠缺。因為歷來高考只考書面表達能力,不考口頭表達能力,致使中學教育忽略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優秀的口頭表達能力的要求是:大方得體、表情自然、說普通話、聲音宏亮、發音正確、吐字清晰、言詞簡潔、表達準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邏輯性強、主旨鮮明、重點突出、意思完整、語速適度、抑揚頓挫、感染力強。善于臨場即興發揮也很重要。最忌面紅耳赤、手足無措、結結巴巴、辭不達意。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是:(1)朗讀。朗讀是嚴格的口語訓練。鍛煉語調、語速等的自然、合度、流暢。(2)速讀。快速朗讀要語音準確,吐字清晰,可鍛煉口齒伶俐。(3)背誦。背而誦,不僅練口才,也培養記憶力。(4)復述。重復別人的講述,鍛煉速記、發揮、自圓其說的能力,可用錄音練習。(5)描述。將景色、事情、事物繪聲繪色講述。鍛煉組織語言的能力。(6)口頭作文。命題后現場口述小文章。(7)發言。課堂積極發言是大學生最方便的口語練習機會。(8)答記者問。鍛煉說明、解釋、說服、應變多方面能力。(9)辨論。辯論最鍛煉快速反應能力。可以結對辯、群體辯、PK淘汰辯。(10)演講。分命題演講和即興演講。前者鍛煉對外來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后者鍛煉對內存知識的迅速調集能力。演講時間不要長,尤其一分鐘演講,難度很大,最鍛煉能力。口頭表達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多方面練習。尤其要有上臺的勇氣和表達的欲望。
三、活動能力
活動能力即社會活動能力。包括與人合作的能力、交際能力、控制自我行動能力等。其中用人單位最重視與人合作的能力,有的還將其作為考核員工業績的重要指標。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市場需求不斷翻新。單槍匹馬的個人能力已很難應付錯綜復雜的信息和瞬息萬變的市場。精誠合作的集體實力和團隊精神在競爭中越來越重要。不管你是哪類人才、有多大本事,首先要能與人合作,否則企業的目標無從實現。教育家們認為21世紀教育的主題是:“讓青少年學會共處,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共同生活。”心理學家托蘭斯指出:“富有合作精神是健康的創造性人才成長的關鍵”。當今社會分工細化,無人能“包打天下”,不與人真誠合作,就不可能成功。這是當代人的共識,也是時代對人的素質提出的根本要求。
當代大學生比較缺乏合作意識。大的原因是中國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形成的小農思想的影響。小農文化的特點是不肯合作,“三個和尚沒水喝”。小的原因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提高合作能力主要應做到:(1)明確合作的意義,樹立合作意識。(2)建立團隊意識。團隊精神的基礎是集體至上,原則是同心協力,核心是共同奉獻,精髓是共同承諾。(3)對同事要有友善和寬容的態度。(4)善于向他人學習,樂于幫助別人;分享信息和創意,共享經驗與感悟。(5)勇于承擔責任,主動承擔任務。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它是成功合作的前提與保證。在團隊工作中,最忌太多考慮個人得失,過于計較絕對的公平、平均。多做點分內事、做一些分外事乃至幫人做點事,于己無害,于人、于團隊有益。中學傳統的應試教學強調學習過程的獨立性,忽視合作能力訓練,導致在校大學生大多未經過合作學習的訓練,但在大學期間嘗試這方面的訓練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