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關懷的內涵和本質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里,“人文”與“天文”相對,“天文”是指自然現象,“人文”是指社會人倫。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要以倫理文化來治理天下,有精神教化之義,體現出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這一“文治教化”精神后來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人文主義者以理性作為基礎,提出人本思想,強調以人為中心來審視世界,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對禁欲主義。這一思想隨后演化成了當今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公認的以“自由、民主、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倫理價值觀。而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強調要關心和重視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力量的“人”的生存和發展,要求一切社會歷史活動包括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措施都必須在根本上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并有利于“人”所具有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
雖然“人文關懷”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但這一概念始終與人的價值、尊嚴、獨立人格、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理想和追求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從根本上說,人文關懷就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意義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以及對人的主體、地位、需求、生存狀態的關注,其實質是對“人之為人”的思考,包括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追尋,對人與自然、社會、他人之間關系的探尋。人文關懷的目標是追求真善美,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包含五個層面的內容:在科學層面,是對知識、科學、真理的探索;在個體精神層面,是具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構建屬于自身的精神生活;在個體道德層面,是對道德行為、道德修養、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注重與追求;在社會關懷層面,是指人對自身所處社會和公共環境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終極關懷層面,是人作為主體的現實性與超越性的統一,是人的精神世界對超越有限、追求無限的一種渴望。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人文關懷的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價值理念,以學生的生存、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完善學生為價值尺度,以提升精神品味、豐富心靈世界、喚醒主體意識、塑造獨立人格、培養倫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構精神家園、引導終極關懷為主要內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1.社會環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
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我國當前的社會環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的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民主意識、公平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深入人心。大學生多元而現代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學生對自身利益、需求和發展完善的關注以及作為個體的主體性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文關懷的情懷,密切關注受社會變遷影響的大學生的生存態勢、個體需求和發展愿望,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和包容。
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它的直接教育對象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它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教育,來改善人的思想行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思想品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人文關懷,體現著深刻的人文精神。不認識到這一點,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實效性。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勸導大學生真誠地去做與其現實個人生活毫無關涉的活動,或是去獻身于個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個目的。個人的生活目的并非是為了成就思想道德品質,相反,成就思想道德品質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人文關懷,回歸生活,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
3.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
大學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滿足其適應社會化、現代化高層次的知識要求,更需要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高校要真正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就必須重視和加強人文關懷,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活動、行為特征和個性特點,充分喚醒和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去認識自我、尋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它符合人的本性,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種全方位的綜合教育活動,它通過知識內容的傳授、意志行為的規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幫助大學生塑造和發展自我的精神世界,最終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文關懷的舉措
1.在教育指導思想上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人文關懷的根本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與功能的雙向拓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自由、尊嚴、幸福、終極價值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獨立的價值判斷、廣博的知識體系,真正落實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和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成果由學生共享的要求。
2.在教育原則上要堅持人性化、個性化、生活化、幸福化——實施人文關懷的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是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要尊重人的本性,用人性的方式去理解學生、對待學生、關懷學生,特別是關懷學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調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讓學校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是個性化的教育。人文關懷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宗旨是走向主體個性化發展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把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列為重點目標,注重開發學生潛在的素質閃光點,給每個大學生創造自主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使他們找到自我的人生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應當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之源,離開現實的人文關懷是蒼白無力的。應從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緩解來自經濟、就業、學習、交友等方面的心理壓力,提高他們應對生活的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選擇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應當是幸福化的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幸福服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終極目的。要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充分理解幸福的含義,認真地去體驗和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同時還要幫助他們不斷增強創造幸福的能力,樹立與社會、與他人分享幸福的意識,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3.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實施人文關懷的關鍵
胡錦濤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這一重要論述,既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又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方法和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尊重人。要確立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他們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成為引導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過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解人。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大學生著想;要善于換位思考,多站在大學生的立場上想問題。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大學生的行為,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使大學生經常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做到寬容大度,對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只要是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即使有與眾不同或標新立異之處,也應該盡量寬容。要多與學大生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從而達到化解思想矛盾、提高思想認識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關心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心中要始終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動之以情、施之以愛。一是在思想上熱情關懷,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二是在學習上積極鼓勵,要引導大學生把學習與成才結合起來,增強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在生活上關心體貼,樹立“學生利益無小事”的思想,為大學生排憂解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幫助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最終要落實到幫助人上。是否熱心、真誠地幫助大學生,是檢驗是否做到人文關懷的試金石。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實際問題來評價黨和國家的政策,感受社會的冷暖。因此,把思想教育與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是開展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經驗和方法,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羅國杰.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萬光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