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全民素質整體提高,但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以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面臨的新任務,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身為職業教育主力軍的一分子,深感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與時俱進,才能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榮譽稱號。
一、新時期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整體有了很大提高。絕大多數教師能夠做到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但也應該看到,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存在,有少數教師在改革開放的特定環境中喪失了師德和人格。他們中有的工作消極,紀律渙散;有的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有的賭博成性,作風下劣;有的吃喝玩樂,貪圖享受;有的計得患失,事必講報酬。如此種種的行為嚴重損害了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給教育事業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玷污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有悖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新時期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規范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國家、社會和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位置,納入國家社會發展、學校整體建設規劃中加以實施,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新時期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建設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意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到底什么是師德素質?師德素質是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和職業道德規范。所謂師德規范,就是教師這個行業的基本制度和職業道德規范,即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有教無類……這些都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傳統內涵。
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建設,其根本就是要“正師風、鑄師魂,以德修己、以德育人”,核心思想就是要提高教師素質。這里所謂教師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思想文化、心理品質的總和。這里明確包含了“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建設,就是要堅持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基本準則,打造一支“思想過硬、品格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新時期加強師德素質建設和師德內涵建設,具有現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素質教育能否順利實施,關系到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民族的未來。另一方面,良好的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是建設一流高職院校內在本質的要求,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是以一流的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出一流的專業人才的重要因素。
從社會的發展來看,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是由眾多個體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所組成的。每一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映著整個社會民族的道德風貌,反過來又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水平。每一個體的科學文化素質、道德品質如何,都是從兒童時期培養的。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文明之樹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又是人類社發展與進步的開拓者,是幼小心靈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光輝典范。每一位教師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行為習慣的發展水平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盡管社會風氣、家庭環境也對個體的道德品質形成有一定影響,但都無法替代教師教育過程的優勢。因此,從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高度,認識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建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大政治任務。
三、新時期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規范建設的主要內涵
現代師德是對古代師德的繼承與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對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賦予了新的內涵。主要表現在:
1.與時俱進,堅持先進的教育理念
深入開展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建設,積極探索其豐富內涵,需要與時俱進,堅持先進的教育理念。即在政治理論方面,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教育工作方針,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自覺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模范地遵守社會公德。在日常行為方面,以“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獻身精神”為最高美德,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要堅持素質教育觀,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為教學目標;愛崗敬業,以課堂為主陣地,大力弘揚民族文化,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做每個學生成長的奠基者;堅持高標準,教育培養具有“健美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健全的智能”的高素質人才為最高追求;牢固樹立“學生喜歡,家長認可,學校放心,社會滿意”的教育理念。一句話,發展教育,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確立科學的教育新理念,努力成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宣傳者和踐行者”,才能真正體現與時俱進。
2.愛崗敬業,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愛崗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基石,也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愛崗敬業,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就是要無限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我們很難相信一個沒有敬業精神和正確價值取向的教師,能為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盡心盡力。教師只有愛崗敬業,才會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才會在教育實踐中,全身心地投入;只有愛崗敬業,才能不斷提高工作責任心,堅持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刻苦鉆研,知難而進,發揚敢于同一切困難做斗爭思想和作風,不斷開拓創新。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服從領導,顧全大局,認真完成學校的各項工作任務;潛心鉆研業務,努力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廣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才會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心,才會甘于平凡,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奉獻自己的才智和畢生的精力,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3.育人為本,堅持良好的職業操守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堅持良好的職業操守,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而且育人是根本。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規范內涵建設,就是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堅持育人為本,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堅持良好的職業操守。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而不是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堅持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主動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常與家長聯系上,共同探究學生發展的方法、措施;在相互交往中不收禮、不吃請、不叫家長辦事,不進行有償家教,真正做到以育人為本,堅持良好的職業操守,才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4.身心健康,擁有完美的人格魅力
身心健康,是指健康的身體和愉快正常的心態。教師身心健康,心情愉悅,就會享有較高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幸福感。在教育中,人格塑造是師德內涵建設的終極目標和永恒主題。我們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和塑造新時期教師的身心健康素質,完善教師人格魅力。在新時期,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擁有良好的心態,具備較強的自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合理的職業定位,善待各種評價,具有公道、正派、廉潔、務實、勤勉、慎思、好學、創新等精神。這樣,在教育教學中每個教師有了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健康的心態、良好的精神狀態、均衡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擁有較高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幸福感。
5.學高身正,堅持高尚的品德言行
為人師表是師德的靈魂。學高身正,堅持高尚的品德言行,是為人師表的具體要求。由于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因此,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
學高身正,是教師人格特征的直接體現。在教育教學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于教師的人格。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大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教師的道德表現可能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學生經常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可見,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時時以育人者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自己完善的人格,學高身正,堅持高尚的品德言行。
教師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學生總是以教師作為模仿效法的對象,教師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寧有這樣一段話:“教師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鏡子前,外面有幾百雙精細的、富于窺視出教室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視他。”因此,教師必須十分注意自身的修養,嚴格要求自己,把做人與育人結合起來,時時處處做學生的良好榜樣,以大方得體的儀表、穩重端莊的舉止、親切和藹的態度、文明禮貌的語言、嚴謹持重的行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種無聲無形的教育動力,去感召學生,啟迪學生。學高身正,堅持高尚的品德言行,為人師表,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6.廣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養
教師勞動具有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示范性、復雜性、長期性與創造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廣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養,是對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教書育人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的概括。其本質特點是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等。需要做到:
第一,以“學”養師德。注重學習,不斷積累,方能廣博精深。特別是用現代教育思想武裝自己,以自己的廣博學識和人格魅力教育感化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接受教育,真正體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搞好師德素質和師德規范建設,強化師德師風,只有不斷學習,積極進取,才能外樹形象,內強素質。一句話要“注重自我學習、自我修煉、活到老,學到老。”
第二,以“規”約師德。就是要自覺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落實,發揚民主,完善監督機制。
第三,以“標”導師德。就是要用榜樣引路,學習先進事跡,提高道德典型教師的影響力和示范性,號召教師向典型學習,使教師自覺養成自強不息、誠實守信、敬業愛生、樂于進取的師德風貌,推動師德素質和師德內涵建設上新臺階。
第四,以“愛”呵護師德。教育家呂型偉曾說過:“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愛是教育的生命線,愛是教育的潤滑劑、催化劑也是粘合劑。”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愛是教育學生的前提。一個人最崇高的愛是愛別人,一個教師最崇高的愛是全心去愛每一個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也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重要標志。
7.積極進取,執著的創新精神
終身學習是師德的生命,不斷進取是師德的升華。在知識經濟時代,一方面知識和科學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會面臨落伍的危險。如果不經常處于學習狀態,人們的知識結構很快就會落后于實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科學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每一位教師必須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終身學習”的理念。因此,教師要擁有積極進取,緊跟時代、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步伐,擁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擁有探索精神、創新精神,這是時代的要求,是教師不斷進取,贏得成功的源泉,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客觀需要。
8.誠實勞動,遵守學術道德規范
學術研究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師是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實踐中,只有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勇于學術創新,努力創造先進文化,積極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民族精神,才能不斷推動我國科學研究發展和技術進步。
學術道德、學術行為失范乃至學術腐敗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其影響范圍之廣、程度之深,令人瞠目結舌,已發展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前段時間一些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學術剽竊事件讓人記憶猶新,這些事件涉及的不單有出名心切的無名小卒,也不乏一些名聲不菲的專家教授。教師的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失范的原因有:主觀上不自覺遵守學術道德,客觀上受現實中不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所影響。要從根本上解決學術道德建設問題,除了要大力開展師德建設,教育和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術道德觀之外,必須改革與創新教師評價機制,從制度上加強教師的學術道德建設。
建設一支熱愛祖國、具有強烈使命感、學術作風嚴謹、理論功底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學術隊伍,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制度環境,促進學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教師需要做到:第一,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風尚,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學術研究工作中,要探求真知,忠于真理,自覺維護學術的高尚、純潔與嚴肅性。不得在學術活動中弄虛作假,不得參加、支持迷信活動和偽科學活動。第二,正確對待學術活動中的名利,將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結合起來,反對沽名釣譽,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等不良風氣。第三,遵守學術界公認的學術道德規范的行為,修身正己,自我約束,反對投機取巧、粗制濫造、盲目追求數量不顧質量等浮躁作風和行為。
新時期加強師德素質和師德規范的內涵建設,在全社會倡導并形成崇尚誠實勞動、鼓勵科研創新、遵循學術道德、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對于保護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總之,在新時期,積極探索師德素質和師德規范的內涵建設,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需要遵循教育教學的發展規律,堅持與時俱進。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的基礎工程和重要保障。讓擁有人民教師光榮稱號的我們,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懷著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民族負責的高度責任心,打造一支“思想過硬、品格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劉衛平.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之我見[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4).
[2]周芳.高校教師道德建設[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
[3]程松杰.以人為本推進高校師資隊伍建設[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4]馬健華.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
[5]翟國靜,楊莉.加強師德建設推進以德治校[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6]鄭荷芬,倪志明.核心競爭力與高職院校發展[J].教育導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