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師院校教育實踐性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時間安排不合理。一是時間短。目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實習一般為6~8周,不少教育管理人員、學者、教師、學生都認為時間偏短,這早已達成共識。主要是近年高師院校擴招以來,學生課堂教學實習課時數明顯減少,導致實習小組過大,像生物、地理等學科,在中學本來課時就不多,十多個學生去干一個指導教師的工作量,當然是“僧多粥少”。二是一次性集中安排,不利于師范生循序提高。教育實習大多沒有落到實處,僅僅是“完成”一下教學的一個程序,效果不理想。另外,由于實習一般是在最后一年安排,畢業班學生在實習期間忙著應聘,經常請假,不能保證實習時間,這也是時間安排上不容忽視的問題。
2.指導不力。在實習指導方面,指導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將實習生分組,高師院系派指導教師到實習學校,會同實習學校原任教師,共同指導實習生。然而,由于對實習指導教師只有職責和內容的要求,缺乏關于指導教師資格、聘用、考核、獎懲的明確規定,從而導致指導教師的水平沒有保障、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不高。這使得師范生在實習期間缺乏必要的幫助。高師院校擴招后,生師比上升,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學校派不出足夠數量和質量的指導教師,有的院系只有通過擴大教育實習隊的規模來達到少派指導教師的目的,教育實習隊由原來的8~12人擴大到16~24人。[1]由于實習小組太大,大大地增加了指導教師的工作量,對實習生的指導工作也就很難到位。另外,教育實習指導工作要求高任務重,但勞動報酬低;實習學校原任教師對實習生的指導沒有具體的要求和缺乏必要的監督,實習指導教師的工作隨意性大。一些師范院校更是采取“分散(或定向)實習”的方式,實習生較為分散,受時空及人力限制,實習指導教師實質上只能充當“聯絡員”?!爸笇Ы處煛毖葑優椤皫ш牻處煛?,指導教師往往顧此失彼,乃至放任自流,實習往往處于沒有或少有指導的狀態。
3.內容、組織形式單一。從內容上看,實踐性課程應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調查、教育科研和其他教育實踐活動。而在當前,除了教育實習有明確的時間規定和一定的要求而外,其他實踐性課程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明確的要求,基本上流于形式。
在實習的組織形式上,一些學校要么采取統一組織的教育實習,要么采取自由分散式教育實習。前者統一編隊,在同一時間,所有學生聚集到幾個相對集中的實習點,這是最常見的教育實習組織形式,其優點是計劃性、組織性強,便于集中管理和指導。但在高師院校擴招后其弊端已日漸突出,一是指導教師的問題,二是中小學無力承受。而由師范生自行聯系實習單位的“分散實習”往往是放任自流,師范生趁機“走形式”,末了開個證明敷衍了事。
4.缺乏中小學的支持和配合。實習學校不歡迎實習生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其主要原因是中學教育功能異化,在以單一的考試成績作為對教學績效的評價指標情況下,許多學校走的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軌道,為數不少的中小學教師怕實習生到?!按騺y”正常的教學秩序,便放不開手腳讓實習生去上課和管理班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師范院校的教育學科類課程就是《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老三門”,師范生教育教學觀念、行為都滯后于中小學的發展需要;對學生、教育、教法的認識仍停留在舊的模式里,又缺乏教育科研的意識和基本能力,不能適應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學期望實習生能帶去一些新東西的愿望經常落空,結果實習生反而成為中小學的負擔,也就難以得到實習學校的支持和配合。
5.評價流于形式。我國的教育實習一般是時間屆滿時自然結束,籠統地給實習生打個成績,基本上參加實習的都合格,不過是有優、良、中、及格等不同等級的區分。成績的評定主要是憑指導教師的主觀印象而定。高師院校缺乏考核教育實習成績的具體細則。這樣便導致學生對教育實習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使本來就難以保證的短期“教育實習”雪上加霜。
二、加強高師實踐性課程的思路
1.重新認識實踐性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傳統的師范教育將教育實習作為鞏固師范生的專業思想、“應用理論”和“檢驗理論”的環節,把教育實習從整個高師教育過程中剝離出來。這種一次性、短時間的“理論-應用型”實習觀與終結性的師范教育觀是一致的。事實上,實習是手段,不是目的,實習目的在于促進教師持續的發展。教育實習是職前教師教育中的一個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育課程的核心和整個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必要環節,它在時間與空間上與高師教育的全過程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師范院校必須認識到: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實踐和體驗。教師的教育知識只有通過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形成。教師教育要加強教育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的結合,實現學科專業水平與教育專業水平的同步提升。教師教育課程應給師范生提供充足的實踐體驗機會。教育實踐課程應該是內容多樣的系列設計,應交叉、貫穿于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同時應加強對教育見習、實習的指導、管理與評價,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和解決問題。
2.改善實踐性課程的時間安排。實習要成為師范生在實踐過程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專業能力的過程,必然要求有相當數量的實習時間。有了這個前提,師范生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學校教育和兒童學習的過程,獲得多樣化的經驗,并基于教育問題情境進行反思研究。同時,實踐體驗要分散、多次進行,才能與理論教學建立功能性的聯系。
在實踐性課程的時間安排上,英國的做法是中央教育主管部門以文件的形式,對職前教師培養中的實習時間下限作了明確的要求: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學士課程至少32周;獲得學科專業學位以后再進行的本科后教育證書課程,在一學年(36周)的時間里,培養小學和中學教師的實習時間分別為18和24周。且至少要在兩所學校分時間段進行,必須對每一階段的教育實習進行評價。最后一學年安排一次集中實習,根據“合格教師資格標準”做出最終的實習成績評定。教師教育機構對實踐性課程的時間安排大致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連續性和階段性,多次進行而又相對集中,貫穿在師范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始終,充足的時間為師范生全面、深入了解學校及教師的工作提供了前提條件。第二,實踐性課程的內容與大學中的學習內容緊密結合,注重提升師范生在教學實踐情景中獲得的經驗,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聯系,并通過研究教育現實中的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三,注重教育經驗多樣化。一方面,實踐性課程要求實習生要深入不同學校、不同年齡段的班級實踐,另一方面,不僅注重課堂教學,也重視其他環節的實習,如教育調查、組織課外活動、協助進行學校管理等,實習內容全面、豐富。[2]
3.加強實習過程中的指導。英國實踐性課程的實施是與規范、周密的指導同步進行的。對實習生的指導包括書面的指導手冊和導師指導兩種。教師教育機構對實習生的整個實習過程備有非常詳盡的指導手冊,對實習生的穿著、注意事項、每周、每天甚至一天中的每個時段要做的工作都有具體而規范的要求。教師教育機構實踐性課程指導手冊的內容涵蓋了學校體驗過程中的所有方面,明確而詳細地告訴師范生應當達到哪些要求以及如何達到這些要求。
此外,教師教育機構一般與中小學合作成立實習指導小組,成員為負責制定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方案的大學教師、伙伴關系學校校長、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及大學教育學院導師。由實習學校導師擔負指導實習生的主要職責,同時,大學導師親臨實習學校,觀察并指導、評估實習生的實習工作和學習,組織師范生開展專題討論,并由專人負責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互通信息以及實習生在學校中的安排事宜,共同指導師范生實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教育機構要對實習學校的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各教師教育機構與中小學的伙伴關系合同中對各自的職責以及各類參與人員的角色都有詳細的規定。這樣,規范的制度保證加上具體指導,使師范生在見習前就能熟悉教學內容、編制教案、設計教法,甚至試教,在此基礎上見習聽課,師范生就能對照檢查,加上見習后的評課和請任課教師座談,實習生就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有經驗的教師相比存在的差距,這對師范生的進步無疑會有極大的幫助。很值得借鑒。
4.建立高師院校與實習學校的伙伴關系。要改變實習學校不歡迎實習生的態度,就要建立高師院校與實習學校之間良好的伙伴關系,首先,要改革課程教學,使師范生樹立最新的師生觀、教學觀,掌握新方法、新策略。其次,要做好實習生實習前的準備工作,教學內容要密切結合中小學的實際,一方面提高教育實習的教學質量,又盡量把可能帶給實習學校的影響、負擔降至最低限度。此外,師范生還要盡可能了解中小學的教學、管理常規,熟悉教學內容。最后,要制定和完善實習政策,改革與調整高師院校與實習學校之間的利益關系,切實地為實習學校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幫助。當前英國主要是通過承擔師資培養任務的大學與中小學結成伙伴關系,由高等教育機構負責理論方面的培訓,中小學校則提供教育實踐的場所,雙方合作,共同實現師資培養目標。政府將教師教育的部分經費下撥給中小學,培養教師是中小學的責任之一;同時,教師教育機構要與中小學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5.把緊評價關。評價具有激勵、導向功能,改革和完善實習評價、建立規范的評價機制有助于提高實習的質量。英國的實習評價包括實習學校導師、大學導師對實習生工作的評價,也包括實習生的自我評價。評價標準由大學依據“合格教師資格標準”制定。每次導師的評價都要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反饋給實習生。英國的教師教育機構還對師范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也有明確的要求,要求師范生不斷判斷自己的進步情況,培養自己的反思習慣和反思性實踐能力。缺乏指導的實踐性課程易流于形式;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則會使某些環節失去具體的目標。改善評價方式,把緊評價關,無疑是改進我國教育實踐性課程的迫切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偉.我國高師教育實習政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3屆碩士學位論文,2003.
[2]張文軍,王艷玲.職前教師教育中的“學校體驗”:英國的經驗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