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家庭環境和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本文擬通過深入分析大學生就業意識的現狀,并根據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意識現狀分析
1.就業的策略及方向不明確
(1)對自己的就業方向與目標不明確。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較明確的就業方向與目標,對就業方面的策略了解不足。
(2)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規劃。有調查顯示六成以上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不明確,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走上社會時的事,剛上大學就做職業生涯規劃太早了。還有的認為對就業成敗的影響最大的并不是職業生涯規劃。
(3)就業準備時間不足。考上大學后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考慮就業問題,而選擇畢業當年或畢業之后再考慮,充分說明大學生的就業準備意識不足。
2.就業能力及知識技能有待加強
(1)專業知識及技能準備不足。大學生們普遍認為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不是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反映出其專業知識技能和應對就業市場的各種能力欠缺。
(2)創業意識較為薄弱。學生中大部分是等待、尋找就業崗位,沒有積極創業的想法。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3)高學歷能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的觀點還有一定市場。許多大學生都認為應對就業風險的出路是繼續提高自己的學歷,專科生希望升本科,本科生希望考研究生,從而提高就業的砝碼。
(4)對就業指導了解不多。大學生就業意識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說,離不開高水平、高素質的就業指導。但在現實中,學生多數認為就業指導的意義不大。
(5)依賴和盲從心理。有的學生并不清楚本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怎樣的知識及技能要求,有少數的學生表示從來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3.就業期望過高
(1)注重自身經濟收入。大學畢業生把“效益好,收入高”作為最重要的職業價值標準。原因是學生主要通過就業獲得生活資料,個人收入的高低直接決定生活水平。
(2)注重就業地域。各個省的省會城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一直是大學生就業時比較集中的選擇。
二、大學生就業意識影響因素與分析
1.社會及學校環境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的推進,大學畢業生人數年年增加,而受制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人們的傳統觀念,社會上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勞動附加值的崗位數量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另外從學校方面來講,我國的高等院校雖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方面不斷進行改革,但由于各種因素,在主動適應市場經濟方面始終做得不太好,所培養的畢業生在專業知識、技能、方向上與社會需要之間有所脫節,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的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和學生工作者,這支隊伍在有效地探索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方面存在著不足。而且未經過專門的訓練,業務能力不強,加之實踐經驗的缺乏,無疑使得就業指導功能減弱。因此不可避免地影響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形成與實踐。
2.家庭環境及自身因素
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強。入學后,大學生遠離了家庭,來到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中,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視野的開闊以及知識的增多,社會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也會顯現。但是建立在家庭基礎上的血緣關系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摧毀的,家庭環境在大學生就業意識確立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職業現狀以及對職業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發展前途的思考,用各種方式影響子女的求職選擇。這種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一定是強迫,而是通過家庭生活的長期熏染。
大學生個體的因素一是個性因素。國外心理學界已注意到了人的個性因素與職業成功之間的密切關系。雖然每一種個性類型都能夠實現就業,但也存在個性特點與職業和崗位的適應問題。所以職業生涯設計應該建立在個性類型與職業要求相匹配的基礎上,應該以“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適合做什么”為原則來思考并設計發展規劃。二是能力因素。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勝任,特別是在創業的時候。目前有不少大學生有創業的激情,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術,但由于缺少經濟活動經驗而無法落實。還有一些人比較浮躁,總幻想著成功的捷徑,不愿腳踏實地苦干,一遇困難就退縮或者轉向,使得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很容易夭折。
三、大學生就業意識培養的對策
1.培養專業意識,加強專業學習
專業意識是就業意識的基石。一旦我們將就業與專業聯系上,我們就會更注重培養自己的專業意識及加強專業學習。通過對專業的潛心研究和學習,有了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業中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或者很順利地實現就業。而要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就要做到以下二點:
(1)全面了解專業。大學生群體中普遍缺乏對所學專業的了解或者缺乏對專業的興趣。這是大學生專業意識貧乏的重要表現之一。因此,我們要在從大學生活開始到尋找就業機會之間貫穿必要的專業教育,讓大學生對本專業有整體上的了解。
(2)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專業意識與大學生本人對所選專業的興趣有絕對重要的關系。對專業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會主動地關注本專業的發展動向,從而培養自身的專業意識。因此,我們應關注此類對專業缺乏興趣的學生,提高他們對自身專業的興趣。
2.正確定位,合理安排就業
大學生要從自身條件出發,不要對工作的收入有過高期望。同時家庭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對學生的自主選擇應該予以支持。解決傳統“家長制”對學生自主擇業影響的最好途徑是學生應該和家庭及早主動溝通,達成就業觀念上的共識。家長應以自己的閱歷和經驗給學生以參考,而不宜包辦。同時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的綜合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認清形勢、量體裁衣、取長補短、科學定位、合理擇業,為成就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一要加強職業生涯設計指導,通過生涯設計幫助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樹立終身接受教育的觀念。二要加強職業價值觀指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指導學生選擇一條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合自己發展的成功之路。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心理素質、知識結構選擇那些能發揮自己特長和潛能的職業。培養良好的擇業心態和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克服不良就業心理,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和參與就業競爭。三要加強政策和信息指導及政策咨詢和信息服務,逐步建立起需求信息服務網絡。通過廣泛深入的政策宣傳和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和省、市制定的就業政策及學校制定的具體實施意見,引導學生走出擇業“誤區”,消除擇業困惑,糾正擇業中的片面認識。及時向學生提供社會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所需畢業生的類型、人數以及對畢業生素質的具體要求,指導畢業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四要加強擇業方法和技巧指導。讓學生了解自薦、筆試、面試的種類,掌握自薦信書寫的格式、內容和寫作技巧以及筆試和面試的應試技巧和方法。要讓學生在用人單位面前恰當地、實事求是地展示自己。大學畢業生身上凝聚著巨大的人力資本,他們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形勢,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矛盾和問題,因勢利導、科學應對、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變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
4.構建合理規范的開放的就業大市場
就業市場規范化是大學生現代就業意識生成的現實保證。努力構建合理、高效、規范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勢在必行。一要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在就業中的積極作用,構筑大學生就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網絡市場發布權威的就業信息,進行宏觀調控,避免未就業學生大規模盲目流動。各高校的就業網可與人事權威部門的網絡實現互通,共同構建大學生資源信息庫以便于用人單位的招聘與選擇。要盡快打破部門行業壁壘,按照全國一盤棋的大思路,盡快建立資源共享的中國大學生就業網絡市場,為學子求職提供一條“綠色通道”。二是各省、市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招聘會要逐步進入制度化運行軌道。在固定的地點、相對固定的時間發布大學生供需信息,讓人才市場真正發揮“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樊建芳.鷺大畢業生就業意識的調查研究[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6).
[2]趙毅.轉變學生就業擇業觀念樹立學生主動就業意識—對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調查分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余修日,萬曉東.淺析地方高校大學生現代就業意識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
[4]羅三桂.轉型期大學就業指導者的工作現狀及改進策略[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
[6]楊廣暉.淺析如何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OL].http://www.cyol.net/kab/content
/2009-02/28/content_2559982.htm.
[7]劉志侃.大學生現代就業意識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06(4).
[8]張建奇.關于大學生就業意識、能力準備與就業滿意度之間關系的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