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德育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灌輸,這是由于缺乏對德育的根本性認識與有效模式的參考與借鑒,因而陷人知識傳授式或空洞說教式的困境中。事實證明,這種教育方式的實效性比較差。近年來的德育研究提出進行“體驗式道德學習”,即讓受教育者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被感動,從而引起思想和行為的轉變。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從關注學生個體成長角度來看,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獲得感動是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實效性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德育情感體驗的途徑
1.情感體驗的內涵
體驗就是指個體親歷與驗證某種真實的或虛擬的情境或事件,從而獲得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意義的建構和價值生成的一種活動和情感。學生主體參與的體驗不能僅僅理解為主體行為參與的體驗,我們應該把它分為主體行為參與的體驗和主體情感參與的體驗兩個層而,只有主體的情感也參與到體驗中來,才是真正的主體參與的體驗。因此在德育教學中創設某種真實的或虛擬的情境或展示道德故事(事件)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可以從中獲得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覺察和認知。
情感體驗從認識論角度看,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特殊關系。情感體驗是聯接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橋梁和中介,人們根據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同性質與特點,會形成不同的情感體驗。人們對現實社會生活中道德現象的認識,總是要通過人們的情感體驗才能反映出來。
2.情感體驗的途徑
道德情感體驗是道德智慧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體驗認知才能把道德教育內容帶進人的生活情境,與個體的生活經驗及其感受聯系起來,從而不僅理解價值,而且體驗價值、力行價值,最終落實到人的行為。情感體驗是由外部情境所引起的內心感受、親身經歷或體認,情感體驗是道德智慧發生的心理機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體的體驗離不開現實的社會生活,而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生活構成了學生個體的完整意義上的生活,每以部分都是不可替代的并有著相應的教育意義,個體的道德實質上是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成長起來的。我認為在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學中情感體驗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以及拓展到課外進行社會實踐,以下從三個方面分析具體的表現方式。
二、情感體驗情境的創設方式
當涉及一個人或事件或行為是否道德時,一定要放在一個具體情境中判斷。設法使體驗者置身于具體的道德情境之中,利用或創設一種與道德教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實”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其中,通過其自我感受產生道德體驗。以境生情,道德情感的產生具有情境性,人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觸景生情,產生道德情感。創設情境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
1.創設視頻教學情境
視頻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件,它的生動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這種教學手段以其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本來抽象的理論呈現為生動的形象。例如:講“社會公德”時播放一段《道德觀察》欄目反映在公共場合不講道德的視頻片段(在長城上寫某某到此一游;在黃山的護攔鐵鏈上掛滿了鎖),然后讓學生進行道德評價。例如講“愛國主義”內容時播放“60國慶大典視頻片段”創設情境導入,即可以充分傳達教學意圖,又可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感受如身臨其景,再配以教師具體的講解,學生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學習積極性也很高。視頻情景為學生再現了事實,提供了感性材料,促進了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和道德智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心理學家特雷奇勒心理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所以在教學中從視頻案例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新穎感和驚奇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使學生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都保持高度的興奮,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動機,是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
教師要注重開發和利用視頻案例。視頻案例教學發揮多媒體信息集成的特性,從視聽兩方面加強學生對案例的印象和理解,這不僅大大提高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量,同時將不同道德問題進行模擬仿真、創設情景、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直觀,用形象的畫面反映道德關系問題,視頻可以畫面的形式把案例故事通過動態生動地展現出來。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準備好的視頻案例在課堂中播放,然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參與引導,活躍學生的思維,師生之間交流探討,找出解決問題方法,達到對道德理論和實踐的把握。
2.創設音樂情境
音樂具有誘發和喚醒功能。音樂不僅在形成開放式的、放松性的對話情境發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直接有效地誘發道德體驗。一是音樂具有圖景構畫能力而容易誘發和喚醒道德體驗。二是音樂容易將學生帶入體驗場的情境之中,誘發回憶,誘發表達,喚醒體驗。在音樂響起的地方,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就會映現出圖景思維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以音樂為背景的表達,容易營造一種體驗場的氛圍,從而起到誘發和喚醒的作用。音樂還具有易于溝通不同境界和不同特點的受教育者的功能。我國古代就有“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的說法。如:在上“愛國主義”內容時播放歌曲“歌唱祖國”或“我的祖國”創設情境導入,運用音樂創設教學情境,它可以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感染情緒。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適當地通過音樂創設情境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給學生以心靈的啟迪,能培養學生的情操,陶冶學生的情趣。教師要選擇有教育意義的音樂來創設情境,善于運用音樂來提升教學效果。音樂能育德,音樂走進思想品德課堂有其獨特的教育功效。
3.創設圖片情境
圖片可以以漫畫、照片等形式,利用多媒體展示色彩豐富的畫面,創設特定的情境,學生置身于其中,學習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尊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中,讓學生欣賞一系列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的實景圖片(拍攝的)或漫畫。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思維被喚醒,然后再進行道德判斷、評析,從而達到理解所學內容、感受人生的目的。
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做了兩種實驗:首先以語言文字講授和表達,導引學生的體驗;其次以準備好的圖片或播放視頻來誘發學生的體驗,結果明顯不同。我們先是進行理論講授,講授盡量做到生動形象,但學生們表情一般,低頭做自己的事,有些學生心不在焉,記住了上課內容的主要意思,但是很難發生體驗。為了誘發體驗和加深學習,我將準備好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展示到屏幕時,課堂上立刻活躍起來,學生們睜大眼睛觀看圖片,當場表達各自的看法,大家都程度不同地發生了體驗。如在講“生態環境與道德”時,展示了一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圖片,又展示了一些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的圖片,結果學生們看到圖片時,所有學生都抬起頭,有的發出感嘆的聲音,并表現出憂或喜的表情,誘發了較為豐富的體驗。因此說明圖片、繪畫、影像容易誘發道德體驗。
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是道德教育的本體。圖景思維的信息源可以是實際生活場景,也可以是圖片、影像,或者語言文字信息。但是語言文字符號信息只有在受教育者的頭腦中轉換成為圖景或圖像信息時,才會誘發和喚醒受教育者的道德體驗。由于受教育者成長的階段性和生活環境的有限性,其體驗信息來源中,語言文字信息、圖片信息和影像信息占有相當的比重。而與語言文字信息相比,圖片、影像信息則更具有明顯的道德體驗誘發和喚醒價值。因此,我們應該把創設視頻、音樂、圖片教學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視聽資料的價值功能。
4.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讓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將其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教師創設情境的重要原則是激情引趣,即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人生的興趣。而問題情境是最常見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情境,是啟迪思維激發興趣的重要方式。
在德育教學中情感體驗的基本環節是: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同時,在一定情境中進行情感體驗;隨后,設計有針對性的探究性問題,組織學生圍繞某一任務或問題進行探索、交流、討論、協作,從中培養情感;然后是小結,通過總結,內化情感;最后,將探究所得由教師做點評,把問題提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實現認知與情感的遷移,情感與認知結合起來,相互影響,共同促進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
5.創設材料案例式情境
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材料或案例,讓學生進行閱讀,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引起心靈的共振,達到認識與情感的統一。材料案例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在大屏幕上,讓學生進行快速閱讀,然后組織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做出評判,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舉例:在講社會主義榮辱觀或社會公德時,引用這樣一則材料:長江日報2009年4月9日報道:湖北一名孕婦乘坐公交車時,一名女大學生與其爭座位,雙方發生沖突,女大學生竟然出狠招,腳踢孕婦肚子。討論題:怎樣看待該女大學生的行為?
學生討論小結:該女生是一名大學生,一位擁有高學歷的人,高校的教育應該讓她知道更多的文明,并自覺成為文明的踐行者和維護者,成為社會的表率。該女生這樣“狠毒”,在她的身上一點兒看不到文明和美德的影子。搶座位、踢孕婦,她的行為太惡劣,跟大學生的身份格格不入,缺乏道德素養。作為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和領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涵,做到“揚榮抑辱”,以模范的行為做社會榮辱觀的踐行者。通過創設真實材料案例情境,使學生有機會將自己的真實意思和真摯情感表達出來,喚起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從而達到道德教育目的。
6.用名人名言,以增強情感體驗效果
為了使語言更有說服力、權威性、感染力,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即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詩詞名句等。在教學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作為理論論據來論證思想道德的觀點,并始終為觀點服務。如: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熱(羅曼·羅蘭)。確定個人志向,選好專業,這是幸福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上課開頭引用名人名言來創設情境可以達到提綱挈領、引人入勝,增強情感體驗效果。上課中間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說明問題、闡明觀點時增強說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啟發性并能增強情感體驗的效果。
三、實踐教學與直接情感體驗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能夠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體驗方式有課堂教學的體驗方式和社會實踐的體驗方式,即:由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部分構成。課內實踐就是要加強課堂教學實踐,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外實踐是指超越課堂,發展實踐體驗,在社會實踐中體驗。
1.課堂教學實踐
課堂實踐教學的體驗方式主要是指以課堂作為主要場所來開展情感體驗教學活動。學生以課堂主體的角色,站在講臺上進行講課、討論、辯論、道德故事講評和表述閱讀感悟等。如每次課拿出20分鐘的時間交給學生,請他們登臺講課,師生點評,學生通過備課和上課,本身就是學習和提高。例如“愛國主義”的題材,負責學生撰寫了講稿,以演講的形式表現主題,學生們深有體會地說:當我們設計好教學環節,以豐富的內容獲得講課的成功后,發現自己利用這個機會已查了很多資料,思考了很多,也明白了愛國主義內涵的深廣。加強課堂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到主動參與,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作為教師要注意教學相長,在上課的過程中,注重課堂互動,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可按照章節進程采取每班輪流的辦法,給學生劃定范圍,一或兩周前布置任務,課下學生們去搞調研、查材料、做課件,準備自己的專題,為上好課,學生們要花去很多時間備課。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也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等,因此很受學生歡迎。有些學生很愛思考問題,思想很活躍,也很愿意表現自己,要注意發揮這些學生的特長。另外學生往往敬佩擅長科研的教師,這些教師結合學術、科研活動對他們進行學習目的、治學態度、創新精神、獻身精神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激發、提升同學們的道德情感。
2.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情感體驗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在與社會的實際接觸中,進一步體驗感受道德規范,激發、喚起、深化更廣泛的道德需要,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內外道德教育資源,深化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如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內容時,要求學生課外從事社會公益工作,在做義工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從社會課堂上實實在在體會到道德知識。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在各種思想沖擊和影響下,要想使大學生接受正面教育,簡單的灌輸是達不到預期目的的,收效甚微,有時甚至令學生厭煩。要實現學生道德發展由認知向行為的轉化,就必須尋找更為有效的道德體驗途徑。事實證明實踐形式深受大學生歡迎,使大學生有了良好的心理體驗基礎,有益于增強道德情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鮮活生動,可以使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課堂上、書本中體驗不到的情感,從而形成并深化他們的道德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正義感、集體主義情感等。實踐活動做為道德體驗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原始發生和各種因素的整合功能。綜觀世界各國的道德教育改革與發展動向,形式和方法雖日趨多樣,但都非常重視在實踐活動中的體驗。為此我們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讓學生因社會生活的真實而感動,在感動中引發認知,激發對人生、社會的思考,最終產生道德的內化作用。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德育)教學中,情感體驗性學習要比教師灌輸教學更有益于學生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須注重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才能促進大學生的道德踐行,感悟和理解社會的道德價值要求。
參考文獻:
[1]曾發根.初中思想政治課情感體驗性教學研究碩士論文[D].江西師范大學,2006.
[2]李建華.論道德情感體驗[J].中南大學學報,2003(2).
[3]吳春安.回歸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劉慧.論德育的生命敘事模式[J].中國德育,2006.
[5]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2.
[6]劉驚鐸.道德體驗引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