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對我們充分認識當代大學生(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以及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有著巨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筆者就上述三個問題逐一闡釋,以期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獨立學院概述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作為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高等教育辦學形式,是深化高校辦學體制改革與模式創新的一種大膽嘗試,也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一種有效途徑。獨立學院學生既具有普通大學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培養獨立學院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法律意識的涵義
法律意識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是指人們對社會上現行法律的認識和解釋,包括對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權利、義務的認識,對法律內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以及對自己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就像劉旺洪先生說的那樣:“法律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法律意識作為法治國家建構的靈魂,是人們守法自律性的精神動力和不竭的智力源泉,已成為當代人才綜合素養與社會行為習慣的內生性調適器。一個國家國民法律意識的有無或強弱,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公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學好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提高法律意識有助于他們知法、守法、愛法、護法;才能夠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獨立學院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盡管我國高校的法律基礎教育比較普及,但是不少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相當薄弱的。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學生由于文化素質較差、自我約束力較差、利己主義思想嚴重等特點,直接影響到對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可以說獨立學院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十分淡薄的,甚至在一些學生身上出現了嚴重的缺失。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生活中有法律意識,但法治觀念淡薄
獨立學院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表現在有的學生只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問題,還有的學生在處理問題時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慮是否合法。例如在大學校園里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學生為了圖便宜而選擇購買二手電腦和手機,認為這樣既經濟又實惠。結果有的學生在交易的過程中就買了贓物,而這種行為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的。像這樣,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觸犯了法律。因此,培養獨立學院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層次勢在必行。
2.教育中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
在我國任何一所高校都開設了法律基礎課作為非法律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在法律基礎課上通過老師的講授,能夠使學生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采取法律措施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但在現實中當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時,有的同學卻不能保持冷靜,往往頭腦一熱就采取一些過激的方式,最終造成嚴重的后果。還有的同學則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如在打工過程中拿不到錢,甚至被騙走抵押金;畢業時不知道怎么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購物時不知道索要發票與憑證,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就只能自認倒霉。類似這樣的報道也屢見不鮮。因此,提高獨立學院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實踐能力是法律教育中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四、獨立學院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就獨立學院學生法律知識淡薄的原因這一問題,由于學者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同。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主觀原因,即從學生的個人角度進行分析;二是客觀原因,即從學校、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入手,分析導致獨立學院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1.主觀原因
(1)社會整體的法治思想匱乏
當前我國已確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已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于我國受幾千年人治社會傳統的影響,社會上“權大于法”“權力高于一切”的觀念依然盛行,有的人認為只要手中有權就可以“以權壓法”“以權代法”。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學生也受此影響,不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涵義,認為法律就是官員手中的權力,是政府用來管理平民百姓的工具,歪曲了法律的職能。
(2)法律學習的目的不明確
有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法律對法學專業的學生和公、檢、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及律師等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人才是必要的,與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關系不大。學習、掌握、研究法律費時費力,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大多數學生在上法律基礎課時不認真聽講,有的干脆逃課。對這門課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到考試時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根本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法律基礎課作為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主渠道作用也被削弱。
2.客觀原因
(1)學校法治氛圍淡薄,法治教育流于形式
良好的法治氛圍是一個學校的校風、校紀的保障。一個學校的校風、校紀的好與壞與學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識高低是分不開的。但個別高校的領導及其他管理人員對法律重視的程度不高,沒有起到好的帶頭作用,甚至自身還存在著違法行為,如貪污腐敗、亂收費等問題。有的高校規章制度還不夠健全,處理違紀學生時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的高校教師對法律基礎課不夠重視,教學方法陳舊,教師隊伍不穩定,而且學時有限(一般在30個學時左右)。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教師為了趕進度,對法律知識的講解必然是一帶而過。使得法治教育只能存在于形式上,影響了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和認同。
(2)不良的社會環境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產生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階段,由于各項制度不完善,一些當權者和官員把人民賦予他們的神圣權力作為籌碼,進行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貪污腐敗、收受賄賂。再加上我國司法體制中的一些弊端,造成監察機關監督不力,執法機關執法不嚴。這些不正常的社會現象使學生倍感困惑,有的對社會和個人的前途不再抱有任何期望,陷入迷途。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許多不良事物也因利而生,特別是帶有犯罪、暴力和色情等內容的音像制品、報刊雜志、網絡信息的傳播和誤導,對涉世未深、社會經驗不足的學生有著巨大的誘惑力,直接影響到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良性發展。獨立學院學生法律意識淡薄、違法亂紀現象頻繁發生也就在預料之中了。
五、獨立學院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
1.樹立法律至上的信念
在我國,憲法和法律是廣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體現。在社會生活中,法律應當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因此要使學生真正地尊重法律、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就應該一方面從獨立學院的教師入手,老師要先做到心中有“法”,對學生明確做哪些事情是違反法律的,加深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識和對具體法律條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從國家的現實情況入手,真正地實行依法治國,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落到實處,使大學生對法律的公正、公平充滿信心,真切地體會到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從而使他們懂得尊重法律,能夠自覺運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知法、守法、護法和愛法。
2.提高法治教育的水平
健全的法律意識必須以一定的法律知識為基礎,高校的法律基礎課是高校系統傳播法律知識的主渠道。在這里所說的加強法治教育無外乎就是發揮好法律基礎課的優勢,這就要求高校的領導和管理者首先要重視法律基礎課,保證師資力量,提供充足的教學經費,根據教學需要增加課時量。其次要注重教材的質量,在教材的選用上以新版教材為主,避免講述過時的或廢止的法律條文,以免使學生誤入歧途。最后要多采用案例教學方法,精選一些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案例加以正確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擴大普法宣傳的力度
高校普法宣傳在提高獨立學院學生法律意識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借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的力量,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雜志、宣傳板以及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國家規定每年的12月4日為法制宣傳日,獨立院校可以以此為契機,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和法律知識演講比賽,組織學生旁聽公開審理的案件,參加“普法”考試等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真正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
4.凈化社會環境
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不只是學生本人及家庭的事,社會大環境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對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至關重要。一方面我國必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真正落到實處,克服無法可循、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徇私枉法等不良風氣,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黨全社會要高度重視和維護司法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加大力度懲辦貪污腐敗,完善社會監督,確保司法獨立、司法公正,堅決杜絕辦案時“走后門”“拉關系”的現象。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依法辦事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制止出版物、商業文化產品中的違法內容和非法網站對學生的毒害,強化社會治安,在全社會范圍內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