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高等教育大力發展的情況下,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走出學校的大學生除了要滿足社會的需求之外,還要服務于社會。哈佛大學的校門上刻著:“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這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內涵。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目地就是培養“具有獨立的生產能力,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人,而我們大學生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社會教化和轉移社會風氣。中國內地的大學畢業生和發達國家相比,將學習能力轉化為社會生存能力的水平相對落后,這恰恰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還存在不足,尤其是許多成績優良的畢業生在面對完全市場化和職業化的選擇時顯現不出優等生的優勢,有的甚至很難于適合這種轉變。
一、大學生能力應適應職業教育走向
北京大學心理學會指導老師辛思潔說:“其實人天生就是有類型的,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從而在相應的職場發揮潛力。但是我們的大學教育仍然給學生一種‘高分完美’的誤導,其實這種所謂的‘完美’是脆弱的,禁不起社會風浪的考驗的。”
注重理論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致使教育與職業脫節。在學校里,學生學習只注重書本知識,而對職業上的基礎知識卻很少涉及,甚至于很多大學生工作后,遇到不會用辦公軟件甚至傳真機等難堪,致使企業不得不承擔教育體系本身應該完成的工作。對于現今大學生相對供過于求的局面,很多大學生初入職場時是忐忑不安的,這是信息不對稱以及感到未來職場的不確定性造成的;而職場對于進入試用期的學生不一定完全了解他的知識、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學生也不知道企業各個方面如何,相互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大學生在試用期時就開始困惑,有時候企業也困惑。因而很重要的一點是大學生在整個學習環節中應注重實效性,除了讓學生接受校內的學習教育外,還要求每一位學生必須去校外的企業、科研院所或事業單位學習。這種學習應是循序漸進的,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而且不能與在校的學習沖突。將受培訓的大學生按專業列入不同的群體,因材施培。培訓效果以核心能力基準為評估標尺,將培訓結果和核心能力基準對照,對受訓者個人能力進行評估定位。同時學校應注重開設職業技能課程,制定培訓內容標準,組織本行業職業技能資格考試等,這樣可以避免學生走入社會后的忐忑不安,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應注重培養大學生以下能力:協同同事完成任務的能力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培養;提出技術性建議的能力培養。
二、大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及勤勞節儉品格的培養
現今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重較大,中國家庭孩子的培養模式已經弱化了學生自治、自理、自控能力,其生活能力明顯較差。公寓化的管理免除了學生許多體力勞動,比如大學校園里不會從事簡單生活勞動而雇鐘點工的學生屢見不鮮。學生們在生活上缺乏必要的勞動鍛煉,疏于自理,惰性也凸顯出來,從而也削弱了吃苦耐勞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大學生可塑性很強,踏進高校大門是大學新生們走入社會增加閱歷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的好機會。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靠平時的一點一滴積累,應該培養大學生勤勞節儉的好品格,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及自身美德。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倡與國際接軌,于是在教育改革中照搬西方模式,向西方學習,當我們借鑒經驗的同時,卻忽視了自己所具有的文化傳統優勢,這導致我們在教育中容易將教育完全西化,輕視對自身文化精髓的傳承和發揚,不利于培養符合中國國情、具有深厚的本國文化內涵以及擁有高度本國文化認同感的多元人才。當前,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拓展,幫助大學生適應中國思想、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發展的潮流,將西方優秀的教育文化和中國的傳統的精神食糧相結合,使大學成為為國家、社會不斷輸送具備高素質的智慧型人才的戰略基地。
在大學教育中,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及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在大學學習過程中,應定期舉辦弘揚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精神的講座,比如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戰士的意志、崇尚節儉的西漢文帝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下來的這些以勤為榮、以儉為美的哲理語言和動人故事,對于培養大學生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第二,應定期開展義務勞動日活動,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培養大學生愛勞動能自理的好習慣。比如大學生走入社區幫助孤寡老人做家務等,在獻愛心的同時提高了生活能力,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美德。
第三,大力推行大學生義工活動。義工有很多種組織方式,包括個人、社團、學校和社會組織等,在大學里每個學生都應該自己聯系并參加義工服務。學會愛人,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索取,大學生一路走來承接了多少關懷,用一顆感恩的心到需要的地方服務就是回報自己,用行動告訴幫助關心自己的人自己在成長,同時對于凈化社會風尚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爆F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科學和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大學生在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必須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其顯著的特點就是信息量的極大豐富和創造力的提高,適應社會前進的步伐。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但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是有待提高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種高級、復雜的大腦活動過程,創新是內因和外因的結合,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雖非一蹴而就,但通過引導、訓練,一定會見到成效的。
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注重以下幾點:第一,運用啟發式教學及鼓勵學生提問,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創新的火花;第二,更多地接觸實驗與實踐活動。大量的實踐活動,有較多解決問題的機會,豐富他們的表象儲備,只有擁有更多的獨立與自由,才益于構筑合理的知識結構,鞏固所學知識,為創造、想象提供豐富的“原料”,并提高創造性地應用知識的能力;第三,需要很多社會條件,促進社會各方面和各地區在高校教育方面的合作,社會應具有對大學生創新教育價值的廣泛認同,為年輕的、崇尚挑戰、崇尚創造力的大學生提供平臺。
四、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我國面臨著大學生就業的難題,據社科院統計2009年大學生的失業率在12%以上,是登記失業率的3倍左右,大學畢業生數量空前膨脹,但是就業崗位并沒有增多。加強對大學生的企業家資質的培養,尤其是鼓勵畢業生自我創業,可以緩解畢業生就業的壓力。創業越早,未來留給自己的成功機會越多,大學生走進大學校園時已年滿18歲,在當前的國情下,應鼓勵大學生通過創業達到養活自己的途徑。英國大學生熱衷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多數受到過創業教育,對創業并不陌生,也就沒有那么多畏懼感。而我國是否支持大學生創業在各個高校認識不同,甚至于創業教育還沒有一個遠期的的規劃。創業能力是創業成功的前提條件,優良的創業教育體系是促使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一大內因。大學生在開始創業前或在創業過程中必須不斷培養和提高自我綜合能力。首先,突破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態。其次,具備實踐能力、科研動手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能夠將自己頭腦中的思想、創意和靈感轉化為現實的科技發明成果和現實產品。第三,具備組織領導能力。第四,具備管理能力。即要有經營決策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指揮協調能力、抵御和化解風險的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第五,具備協作能力。協作是創業成功者重要的支持力量。第六,具備溝通能力。促使相互間的溝通、情感融洽,獲得理想的人際關系。在大學的教育中針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提升大學生創業認同感及積極性,激勵大學生創業精神。美國大學生創業熱潮由來已久,他們不惜為此冒險,很多人甚至中途輟學去創業。最有名的例子當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沒有創業精神,就會失去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機會。
第二,開設創業課程。在大學校園里開設創業課程給學生們實質性的創業指導,例如知識產權法規、公共關系和營銷建議、商業計劃和資金申請、良好風險基金的介紹等等。
第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梢远ㄆ跍蕚鋭撘獯筚?,開闊學生的創意思維,建立創業基金為學生提供平臺。創業需要時間,勢必會影響學生在校時的學習,大學就需要考慮增加課程組合的靈活性和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度。在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之外,準許大學生自由運用時間。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但在實際的改革實踐中,我們卻陷入了對教育認識的誤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開始面對市場價值規律的挑戰。大學生在校期間除注重書本學習外,更應注重實際效果,找到適當的彈性發展空間,提高大學生全面能力,發揮大學生的最大潛力,使之與社會需要相融合,成為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