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1年9月頒布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新課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標準》的出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其基本職責和任務不再是過去的被動、接受學習,而是自主學習。體育教師不能再單純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要目標,更多的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課堂中強調健康,使健康的理念成為了新課標的最終目標。
一、體育教師基本職責的轉變
體育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技能、技術的傳授者。以往體育教師的基本職責就是嚴格地執行教學大綱,進行運動技術講解,并考查與考試。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是既定計劃的實施者,學生是既定計劃的接受者。
要改變以往的狀況,教師首先要明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觀點,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成長條件,努力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確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的三維健康觀。“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為體育教學的改革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體育教師的基本職責必須從傳統的運動技能傳授者向指導者、設計者、研究者、組織者的角色轉變。
二、體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無論是過去和現在,學生的基本職責和任務都是學習。“自主學習”既是新課程學生角色的基本職責和任務,也是現代教學中倡導的學習方式。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運動技能、技術的機器,而能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制定可行的鍛煉計劃,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來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師生始終是平等的。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變化為前提的。教師既不視學生為承納課程知識的容器,也不被學生視作獲取知識的對象和手段,而應該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催化劑”。在體育課堂上或課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優秀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有更多的信心去實現下一個目標,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學習的興趣。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練習、觀察、探究,使他們將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進步,使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學生在視、聽、觸覺中培養創造性思維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體育教師是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引導者
高校體育不應是“終結性體育”,而是由學校教育向社會實際過渡的一個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要抓住高校體育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并授之以終身體育實施過程的知識體系。
在體育教學中要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既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體育課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實踐,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科學的鍛煉方法,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學會自我評價,自覺投身體育鍛煉,為今后走出校門,開展“完全靠自覺行為來維系的終身體育活動”打下良好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僅擔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更應該成為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引導者。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提出及實施下,學校體育的功能及目標更多要定位于促進心理健康、開發智力和對學生進行德育及健康意識的培養,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為終身體育打基礎。在新課標下的體育課教學要形成“學生自主型”的自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課堂教育中強調健康,為健康而進行課堂學習。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引導者,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