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有思想的校長,我們呼喚有思想的校長,我們更要培養有思想的校長。有思想的校長,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理解“人”,才能確立獨特的教育理想;有思想的校長,才能具備革除教育弊端的勇氣,從而肩負起神圣的教育責任;有思想的校長,才能確立現代管理理念,引領師生共同發展:有思想的校長,才能深化學校內涵,提升學校品質,形成學校特色。
一、正確的思想從哪里來
正確的思想源于三個方面:
一是源于學習。要想讓自己的思想具有深刻性、敏銳性、前瞻性,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只能腳踏實地、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一方面要擁有足夠數量的知識儲備。俗話也說:“肚里有知識,手中方法多。”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厚我們的理論功底,我們才能不僅有熱情、有抱負、有干勁,而且有思想、有思路、有辦法。有了量的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會有質的飛躍。另一方面要建構起適應崗位需求的知識結構。現代校長要具有綜合性知識,要建構“T”字形的知識結構。“T”字上面的一橫是指知識面要有寬度。廣泛涉獵各領域的基本知識,你才能具備廣闊的視野和較高的思維能力,才能自如地駕馭學校的領導工作。“T”字中的一豎是指專業知識要有深度。我們的校長多半是“教而優則仕”,學科知識和教學理論應該是過硬的,但教育理論和管理理論還是比較匱乏的。不具備這樣的理論背景,學校的管理上不了水平。校長們要多讀一些有關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論專著,建構并不斷完善適應校長崗位的知識結構。
二是源于實踐。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從實踐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
一要大膽主動實踐。實踐是有不同狀態差別的,有被動的實踐,即按照慣性、盲目地、維持性地開展工作;有主動的實踐,即理性地、創造性地、開拓性地開展工作。在看學校總結時,我的感受很強烈,有的學校總結“年年歲歲花相似”,似乎就是換了個“年月日”;有的學校總結總是有新內容、新經驗。“總結”本質上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特別是有意識地做出來的。我們要倡導主動實踐,即在一定思想指導下的實踐。這是一個指導思想與實踐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有思想指導,實踐會有明確的目標,工作會在創新中得以突破;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來檢驗指導思想,并對指導思想不斷進行豐富、完善,逐步形成正確的思想。二要善于對實踐進行總結與發現。我們每一位校長都有自己實踐的園地,我們的實踐,我們的實驗,都需要總結提煉。同時,還要善于發現來自實踐的問題和基層的智慧。要深入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從教育實踐的第一時間、第一現場中發現具有實踐價值、指導價值、推廣價值的探索與首創。三要善于從他人的實踐中有所借鑒。我們講實踐,既指親身實踐,也包括他人的實踐。如果說親身實踐是一種直接體驗,那么他人的實踐就是一種間接體驗。回顧自己的實踐,我們會引發很多思考;觀照他人實踐,我們也能得到諸多啟示。對待別人的實踐,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而要以開放的姿態、積極的心態去了解它、研究它,以比較的思維、嫁接的方法去改良它、借鑒它。
三是源于思考。思考是貫穿在學習和實踐之中的。沒有思考的學習,是機械的記憶,那人腦就成了“書箱”、“倉庫”;沒有思考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也是不可能形成規律性經驗的。只有善于思考,才能變感性為理性,變零散為系統,變具體為抽象。只有善于思考,把學習與實踐有機融合起來,并產生“化學反應”、產生質變,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從這點上來說,思想是一種系統化思考的結果,是高層次的精神產品。很多校長堅持每天寫日記、寫博客,有的校長經常有文章獲獎或發表,這是很好的思考習慣。因為寫作的過程就是對思想進行整理和升華的過程。作為校長,我們有沒有自覺地反思過,自己的腦海中存有哪些管用的理論體系?在處理一些工作時,是不是自覺地運用一些理論作指導?是不是能夠經常運用一些理論去剖析某些教育現象?如果誰能做到這些,那么誰就離教育家的稱號不遠了。
二、我們應當擁有怎樣的思想
作為校長,應當擁有怎樣的思想?
一是開放的思想——跳出區域看教育。近年來。我們陸續派出很多同志外出學習考察,大家回來后談到學習感受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是“洗腦”、“震撼”等一類詞語,紛紛表示在理念、視野等方面獲得諸多啟示。這就說明,走出去解放思想很有必要,開放很有必要。教育改革的推進離不開教育觀念的革新,教育觀念的革新離不開國內外先進思想的融合與碰撞,在這種融合與碰撞中產生本土行動,從而,在不斷地揚棄中實現自我的突破與飛躍。真正的解放思想,必須自我亮劍,必須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在校長隊伍中自我感覺良好的還是大有人在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絕對是相對保守、相對封閉的人。開放讓我們認清“自己在哪里”,開放讓我們明白“該去哪里”,開放讓我們知道“該怎樣去”。不開放就沒有比較,就沒有方向,就沒有動力,也就不可能有發展。不開放必然導致僵化,不開放必然導致保守,不開放必然導致停滯。
二是經營的思想——跳出教育領域看教育。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領域變化是最多最快的。經濟領域的現象及其規律,我們必須有所了解、有所認識,并適時地借鑒過來,為教育發展注入活力。作為企業,其主要經濟活動就是經營。經營就是策劃與管理,其目的是追求勞動和物質耗費同勞動成果之間的優化效果。學校同樣需要策劃與管理,同樣要考慮教師勞動、學生勞動耗費和各種物質耗費,及其與辦學成果之間的優化效果問題。因此,引入“經營”概念,非常必要。但我要強調,學校與企業不同,它不是追求利潤的經濟實體,它的宗旨是育人,是為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提供服務。因此,我們今天談的經營學校,不是商業和企業意義上的“經營”,而是一種富有教育特色的“經營”,是一種辦好學校的“經營性”管理。
三是系統的思想一跳出孤立、靜止的觀點看教育。作為管理者,我們千萬不能孤立、靜止地看待問題,否則,工作就沒有系統性,沒有整合力,就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談不上管理。因此,我們必須掌握、運用系統思想來指導自身的工作。其一,系統的整體性。一所學校,并不是由各個部門構成的簡單的集合體,而是具有共同育人目的、各自承擔職能而又互相影響的有機整體。其二,系統的目的性。學校作為一個系統,具有明確的目的。學校的一切管理行為、教育行為,都是為了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因此,構成它的各個部門和每個人都承擔著一定的重任。其三,系統的聯系性。構成一所學校的各部分、各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于是存在一種聯系功能。如果其聯系是協調合理的,那么,這所學校就形成整體功能;如果各部門之間是彼此矛盾、相向的,各部門自行其是,各唱各的調,那么這所學校的教育功能就大為降低。其四,系統的環境適應性。任何一所學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學校系統必須是開放的,經常、隨時地同外界環境進行交流,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發展變化,才能讓學校與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同步。
四是換位的思想——跳出教育者身份看教育。從自身角度看自己的工作,往往是受局限的,是片面的。換個角色、換個角度,來審視教育,一定會對我們的思想有所啟發:
換成醫生的角色。幾乎所有的醫生,特別是造詣較深的醫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都不懼怕疑難雜癥,并且希望通過對疑難雜癥的治療和研究來提高自己的醫術。因此,當醫生面對患有疑難雜癥的病人時,總是千方百計為病人治病,即使是面對病入膏肓的患者,也會使盡渾身解數,努力使病人轉危為安。作為教育工作者,當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否做到了像醫生一樣盡職盡責、毫無怨言地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是否能同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而不因他成績較差將之拒于門外?是否把轉化問題學生作為自己的使命和本分?是否不斷變換著“治療”方案以取得最佳效果?在一定意義上講,我們的工作與醫院的工作具有著很大相似性,醫院為了人的生理健康,而我們是為了人的精神富足。牛頓讀小學時成績一團糟,但他后來成為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創立了微積分和經典力學:丘吉爾小學六年級被留級,前半生充滿了失敗與挫折,但他卻成為英國政治家、兩任英國首相;達爾文小時候所有老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平,和聰明不沾邊,但他卻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托爾斯泰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被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有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意愿,但他卻成為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創作了《戰爭與和平》等一批史詩性巨著;愛因斯坦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甚至被要求退學,但他卻成為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的責任真的很大,不能輕易裁斷孩子的將來,而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以高尚的情懷實施自己的教育。北京四中李家聲老師說過:“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有兩種,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醫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比醫生還危險,庸醫害的是一個人,而庸師害的是一群人,毀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靈。”庸師是這樣,庸校長是不是更危險?作為教育工作者。大家應當以李老師的話時時警醒自己,決不能誤人子弟!我常和一些同志說,推行學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高準則,就是對學生負責,即讓能干肯于的教師充實到教育教學第一線,也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
換成農民的角色。任何一個稱職的農民,總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經營的莊稼在什么時候有什么需要——什么時候該施肥,什么時候該澆水,什么時候該松土,什么時候該治蟲等等。任何一個農民,面對莊稼長勢不盡如人意,都不會埋怨莊稼本身,更不會將自己的不滿或者憤懣朝莊稼發泄,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任何一個幼苗都有可能根深苗壯、長勢喜人。而莊稼的長勢不好,根本原因不在莊稼自身,相反,是自己的經營和管理不當才使莊稼出現不景氣狀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了能夠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學生在什么時間有什么需要——生活的、生命的、精神的、心理的需要,并且及時地引導和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沒有愛心、責任心,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須從現在起時時想到,并盡力做到。同時,當自己經營的“莊稼”長勢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們不應埋怨“莊稼”,而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為莊稼的生長所提供的生長環境,反思自己的播種時機,反思自己的管理等。
換成廚師的角色。大家都知道,高明的廚師在做菜的時候,對自己烹調水平的衡量,是以自己所做飯菜是否符合客人的口味、飯菜是否被客人吃完為標準的。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所做的某一道菜被客人吃完了,那就說明自己至少在這道菜的烹飪方面是令人滿意的;反之,如果吃掉甚少或客人根本未吃,則說明自己在這道菜的烹飪方面存在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借鑒這種反求諸己的思維方式。廚師遵循的是“顧客至上”的理念,我們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當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時,我們是反思自己還是埋怨學生?這不僅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問題,更是一種教育觀念的問題。我們有時候考慮的總是生源不好、學生基礎差、學生不努力等,如果我們能夠像廚師那樣,依據學生的口味來“烹飪飯菜”,就像“友善用腦”中所說的,教育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學習,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作為評價自己教育管理、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準,那么,我們就會及時改進自己的工作,提升學校的教育水平。各學校要考慮在評價學校、評價教師時,要讓學生有話語權,要關注學生在學校的幸福感和對教師、對學校的滿意度。
換成雕塑家的角色。在參觀雕塑作品展時,使我們怦然心動的常常是,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本來是一無是處的“廢物”,經過雕塑家的匠心運作和精心制作之后。卻成了巧奪天工的雕塑作品,特別是那些根雕作品,可謂化腐朽為神奇。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其原因在于雕塑家善于根據每個素材的特點,因勢造型,從而使每一個“一無是處的廢物”變為寶物。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能像雕塑家那樣,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獨一無二的可開發利用的特點、潛力,并據此加以放大、鍛造和提升,就會出現一個多彩的學生世界。由此我想到了多元智能理論。正如斯皮爾曼教授所說:“每個人都可能是天才,每個人都可能是白癡。他在某些事業上是天才,在另一些事業上是白癡。換句話說,人人是天才,人人是白癡。”因此,我們要堅持“每一位學生都是天生的學習者”的理念,堅持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孩子負責;要有愛心,無論他暫時的學習狀況怎樣,都要給予期待。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是制造千人一面的“產品”,而是激活每個人的潛能,為他的未來發展奠基。
換成公交司機的角色。盡管公交司機每天都在重復著走過多少遍的老路,但是每一次的行車,他們都如同第一次那樣,小心翼翼,謹慎駕駛,并隨時根據具體的情形及時做出相應的變化,他們不會因為“路熟”而漫不經心。因為他們知道,每天的路都是新的,每天所面對的情況都是新的,每天所遇到的特殊情形都是無法預料的。自恃“路熟”,就會不堪設想。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每年、每月甚至每天也似乎是在重復著“老路”,工作還是那些工作,地點還是熟悉的地點,方式還是習慣的方式,容易產生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勢,容易產生得過且過的惰性。但是,仔細想想,學生的心理、情緒、生理等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也應該隨著做出相應的調整,否則,就有可能逐漸地被動、低效、不再適應。因此,不重復過去、不重復自己、不重復他人應該是學校、教師的持續追求。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么具有不朽的價值?就是因為這件藝術品揭示了人存在的本質,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源泉。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塑造有思想的人,塑造有思想的未來建設者。校長應做一個思想者,這是責任,是使命,也是時代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