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理論描述與實際狀態之間的錯位,我們平常所說的“兒童文化”實際上是一種“代言描述”。兒童在其中擔任創造主體的游戲存在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兒童文化不僅包含了關于兒童的、為了兒童的文化,更應該包含兒童自己創造的文化。但是這種本體形態的兒童文化正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這折射出在我們的時代,兒童并沒有被看成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時代的最重要的貢獻者。
[關鍵詞]兒童;兒童文化;游戲;伙伴
我們很難對“兒童文化”加以準確地定義并對它進行細致完整的描述。人們根據“文化”一詞在“表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這一層面的意義給出了以下解釋:兒童文化是指兒童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并以兒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來決定其價值和標準的文化。話語權在作為敘述主體的成年人身上。“兒童文化”這個概念的生成。不僅是作為專家學者以及教育者的成年人對兒童生活方式、活動現象的“事后”歸納,而且也是某種關于童年的意識形態的策劃推動者的“創造”或者說“設計”。“兒童文化”的真正主體“兒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被排除在外的。理論描述與實際狀態之間的錯位。使得我們平常所說的“兒童文化”實際上是一種“代言描述”。這種文化的生產過程很少有有血有肉的兒童真正參與其中。
兒童在其中擔任創造主體的游戲存在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兒童文化不僅包含了關于兒童的、為了兒童的文化,更應該包含兒童創造的文化。但是這種本體形態的兒童文化正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這折射出在我們的時代,兒童并沒有被看成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時代的最重要的貢獻者。兒童的主體性在“為兒童生產的文化文本”中是缺乏的。兒童僅僅成為某種文化成果的接受者,而非創造者,甚至不是參與者。
一、兒童游戲的實際價值與意義
(一)游戲是兒童生命的表現形態
兒童需要游戲!就像需要空氣和水一樣。它是生命活動的一種形式。由于有了游戲,兒童能夠使自己的剩余精力有一個合情合理的宣泄途徑。通過游戲,兒童擁有夢想,從而構建起他們自己的世界。通過游戲,兒童有了健康的人格,有了解決問題的智慧,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有了愉快的情緒。游戲發展了兒童的體魄,發展了他們的語言、動作和思維能力,也讓他們擁有了知識和能力。而一些集體性的游戲,對于兒童的社會化過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二)游戲是兒童文化的重要內容
游戲是兒童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游戲也孕育了兒童文化,是兒童文化的母體。兒童通過游戲。習得并生成自己的文化,他們一邊以極自然的方式繼承享受人類的已有文化(游戲往往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是一代代兒童了解其出生地文化的一種媒介),一邊以最激動人心的方式創造生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貫穿游戲過程的想象為兒童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空間)。
二、兒童游戲文化的現狀
(一)傳統游戲的悄悄失落
游戲,這個曾經是兒童生活的核心內容并構成了兒童文化的主體活動,正在淡出或者已經淡出我們的視線。回眸傳統游戲的歷史原貌,其中濃厚的自然氣息以及所包含的兒童主體性,喚起我們對“兒童文化”這一概念的重新認識。大多數游戲,曾經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這些未被禁絕的游戲曾經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的童年奏響了優美動人的“旋律”。然而,我們把目光轉向現在孩子的生活時,卻感到了憂慮。現代兒童童年的生態現狀向我們展現出一幕幕尷尬的畫面:
片段一:下課鈴剛響。全班同學像潮水一般涌出教室。走廊里、操場上頓時熱火得像炸開了鍋。孩子們的玩耍無外乎瘋狂地追逐打鬧,整個過程。缺少必要的準備和有秩序的組織。
片段二:富有敬業精神的老師們,下課鈴響后,仍在教室不知疲倦地奮戰著。他們認為游戲只是無意義的、單純消磨時間的活動,從而導致孩子們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開展游戲。
片斷三:為了追求最大的課堂效益。即使是低年級的課堂也很少見到依據文本展開的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了。教師在評價童年的價值時,仍然把目光投向未來。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有成就的人”。所以,整個課堂上,很難尋覓到游戲的蹤影。
(二)電子游戲的逐漸流行
兒童游戲文化是兒童生活的精神植被。然而,作為兒童生活和文化的一個自然而重要部分的傳統游戲,似乎不再被現在的孩子們所知。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游戲快樂多》這一課,孩子們在游戲名稱一欄寫出了貪吃蛇、連連看、對對碰、魔獸等名目繁多的電子游戲。而對傳統游戲內容的回答,無一例外都是“不知道”。對于在電視機和電腦前長大的這一代孩子,很多傳統游戲是陌生而遙遠的,而電子游戲正逐漸成為很多兒童最愛的游戲形式。這些孩子更愿意用眼睛去“旁觀”世界,那種整體的、直觀的真實體驗在兒童的生活中是缺席的。
傳統的兒童游戲逐漸失掉了生存的土壤。同時,網絡虛擬世界和電動玩具正以一種夢想與現實結合的新形式影響著兒童關于未來的想象。它們正以難以抗拒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孩子,并且也改變了我們關于“游戲”的傳統想象。
三、本體形態兒童文化消逝的原因
兒童游戲的失落,讓本體形態的兒童文化面臨著活力缺失和變異的窘境。對兒童游戲的觀察與研究讓我們對它了解得更為深刻,也促使我們更進一步反思、重構兒童文化。
(一)成人對兒童缺乏尊重
社會生態環境在不斷改變,兒童卻依然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學者們的重視和肯定,并沒有改變公眾對游戲的忽略甚至蔑視。在很多教師看來,游戲與學習是相對的,游戲是對學習的一種回避,所謂“勤有功,戲無益”。
(二)外界環境缺少游戲支持
科技飛速發展,城市生活高度現代化,緊閉的單元房、冰冷的防盜門取代了以往開放式的居住格局。現在大家都住進了商品樓,孩子玩起來卻不方便了。小區美化后是漂亮,但不能隨便畫房子玩了。巷子里機動車比人還多,滾鐵環根本不可能。現在的兒童與過去的兒童相比,到戶外去玩耍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他們越來越缺少正常游戲所必需的時間、場地、材料、伙伴等條件。
(三)電子游戲帶來的沖擊
15年前,電子游戲還只是雛形,并且只存在于極少數人的家里。如今,電腦逐漸普及,電子游戲的影響在兒童中迅速蔓延。冒險和角色扮演游戲把兒童拉人看起來那么真實的奇幻世界中。畫面感和真實感使電子游戲多姿多彩,激動人心,不同的關卡和級別的挑戰讓人眉飛色舞。電子游戲確確實實地掀起了兒童游戲的變革,兒童更樂于沉浸在電子游戲的虛擬快樂中,而不愿與近在咫尺的同伴一起游戲。
四、重構本體形態兒童文化的出路
(一)對游戲與兒童文化的已有支持
不少學者對兒童游戲的價值給予高度肯定。從盧梭到福祿倍爾和皮亞杰,從赫伊津哈到杜威和伽達默爾,他們都非常看重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鼓勵兒童的自我探索,提出要“敢于把時間白白放掉”,其寓意是強調成人應該把游戲的權利和時間還給兒童。福祿倍爾說“游戲是兒童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是一種本能性的活動,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反映”。赫伊津哈提出“游戲迷住我們,游戲帶有我們可在事物中窺見的最高特質:節律與和諧”。
(二)來自成人文化的支持
兒童需要有游戲的時間、空間、材料和精力,需要有來自成人對游戲的絕對支持,需要有眾多的游戲選擇,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理解、關注和悉心引導。只有這樣,游戲才能成為真正的游戲,兒童文化才能得以重建,游戲與兒童文化才能一直充滿生機與活力。在兒童生長環境中,成人文化應用聯合的、相互作用的各種影響力促使兒童游戲無處不在。讓兒童可以在學校和家庭,甚至更開放的戶外,建立房子和洞穴,甚至種植花草,讓游戲的無窮樂趣支持他們在每一個可以玩樂的地方盡情玩耍。
(三)來自教師的支持
1 讓兒童享有游戲的權利
教師要成為兒童文化的保衛者。教師應當誠懇地向兒童學習,尊重理解兒童,培育兒童的自主精神,讓游戲真正成為兒童的基本權利。
2 豐富并支援兒童的游戲
游戲是對兒童生命的尊重。教育的實質是在尊重兒童生命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幫助兒童生命自然地成長和完善。唯有豐富并支援兒童游戲,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改變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展”,并在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完整的、與世界有著豐富聯系的人。
(1)營造趣味游戲的活動場
A、在班級建設一個兒童可以進行創造性游戲的活動角。為孩子提供一些合適的玩具或游戲材料,比如:棋、卡紙、橡皮泥、陶泥、顏料等一些小型的、不具備攻擊性。并且容易操作的材料。
B、在操場建立一個兒童樂園。
學校提供器材:設立固定的活動器械,如秋千、滑梯、單杠、旋轉木馬、籃球架等。
提供DIY玩具零件:在廣闊的區域中,給予兒童創造性游戲材料,像沙子、水、大木頭塊以及制作木頭產品的工具等。
提供自然的知覺體驗:盡量提供粗糙、平滑的接觸感;物體的輕重,潮濕、干燥的感覺;太陽下熱的物體和陰涼中冷的物體;軟、硬的可供跑、跳的物體表面;可發聲的物體(流動的水、搖擺的鐘);有各種氣味的物體(花朵、樹皮、泥土);玩具挖掘機、推土機、壓路機、廚房十件套……物體和材料越豐富越好。
提供不同層次的挑戰:平衡木、爬隧道、爬輪胎、高的單杠和攀巖……
提供幻想憑借:火車頭、馬背、潛水艇、宇宙飛船甚至土堆、樹枝,一切能讓兒童開始自己的幻想之旅的游戲器材……
(2)有關游戲的各項準備與任務分配
首先,充分的時間是開展游戲的前提。小課間和大課間的交替,可以解決這樣的難題。孩子根據休息時間的長短。來選擇適合自己和同伴開展的游戲活動。活動課,老師有組織地和學生一起開展游戲。室內的下棋和手工,室外的各種體育活動交替進行。其次,游戲所需材料也必不可少。避免因為預先沒有準備好材料,而讓后繼的游戲從富有趣味和意義的活動變為混亂和爭執的場面。最后,游樂場上應有管理人員對兒童的各種活動提供安全保障。
(3)利用學校課程資源,打造豐富多彩的游戲項目
利用活動課,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棋類活動課:相邀棋友,下上幾盤,一決高低,其樂融融;體育活動課:花樣跳繩、背部夾球,你追我趕,歡聲笑語;英語活動課:英語沙龍猜猜猜,異彩紛呈,趣味盎然;數學活動課:跳蚤市場、模擬超市,你來我往,熱鬧非凡……
3 幫助兒童提升游戲質量
游戲對兒童來講并不總是積極的,許多室內游戲與過去相比顯得單薄無力,無法刺激兒童的想象力。設計、執行以及發展一個好的游戲計劃,需要以下幾點保證:
首先。游戲需要有保障的時間和地點。為了使兒童能全身心參與到游戲中,要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合兒童、并讓他們覺得安全的氛圍。
其次,需要與兒童年齡和文化相稱的游戲材料。兒童會選擇自己文化中有價值的、在自己年齡階段可掌控的游戲材料。這些材料才真正受兒童歡迎,并實際可操作。
第三,成人只是兒童游戲的引領者,而不是主導者。
最后,幫助兒童和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進行再連接,幫助兒童保持其社會化水平,給予兒童建立多邊關系的機會。
(四)傳統游戲和電子游戲的互相補充
傳統游戲有許多方面,例如積木或棒球游戲中身體和觸覺上的探索,在電子游戲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電腦游戲給生活在中國的兒童提供了探索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機會。電子游戲中可以建造和探索想象中的世界。傳統類型的游戲也能夠以不同于電子游戲的方式豐富兒童建造和探索世界的經驗。每種游戲都能使兒童感到快樂。當游戲適合兒童的特定發展階段時,傳統游戲和電子游戲也可以很好地互相補充。
(五)評價引導游戲
1 為兒童的游戲提供記錄
這種記錄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采用一種在游戲的不同階段照相的形式。這種記錄不僅可以讓游戲的過程變得更加具有反饋性,而且還可以激發兒童游戲的動機——兒童喜歡見到他們自己游戲的相關記錄。
2 幫助徘徊在游戲邊緣的兒童
性格非常內向的兒童,在集體活動中常常充當“旁觀者和徘徊者”。由于很少參與游戲。因此往往與他人相隔離,即使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和別的兒童一起游戲,他們也很少貢獻意見和主意。在和這些孩子玩的過程中。教師應努力通過尋求他們的幫助來幫助他們。如:你看,我選什么顏色的積木好,放哪里合適?讓他們感受到,大家需要讓他們來帶領游戲。對于這樣的兒童,我們還可以使用共同游戲的方式來支持建設性游戲,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應該做什么。
3 激發兒童進行游戲思考,以便兒童能更好地自我感知
美術活動時,兒童會通過點線以及色彩的涂鴉來進行創造,因為他們沒有計劃的觀念和概念,所以最初的兒童繪畫沒有計劃。因此,我們的描述從兒童的涂鴉開始:“我看見你用棕色的筆畫出了一片棕色。”“你在這兒畫了一條彎曲的線,這樣把你原來的點都連在一起了。”這種對話可以給兒童有關計劃的字眼,并幫助兒童對自己的畫進行組織。在兒童平常的游戲中,通過好奇地看待兒童做的事情來幫助兒童發起游戲。“告訴我,你在干什么呀?”這樣的語言有著令人驚異的力量,因為這使兒童感覺到教師對他們的工作有興趣,而教師也可以無形地推動兒童開始他們的創造之路。
游戲是兒童最自然的交流和存在方式。游戲讓兒童構建起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并自主參與到兒童文化的創造中。當我們開始和兒童互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獲得更好發展的時候,人類精神的傳達便開始了。在觀察、了解兒童游戲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地了解兒童,慢慢地理解他們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更加了解我們自己和這個時代,并樹立起新的教育觀念,迸發出更多的教育智慧。尋找失落的游戲,了解、運用兒童游戲,給兒童的發展以更全面的支持和引導,已經成為我們教師的研究常態。關注兒童、關注生命、關注成長,我們已經在路上。